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m.39.net/pf/a_4527136.html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何可通讯员宋跃伟申智慧“看着这一群小猪崽真是欢喜,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喽!”7月26日不到早上7点,登封市君召乡常寨村的常大意吃罢早饭,便哼着小曲儿开始给他的“摇钱树”——10余只刚出生的小猪崽“喂饭”,望着欢蹦乱跳的小猪崽,老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几年前,常大意还是个贫困户。“我这一生啊遇到了几大不幸,中年丧子,晚年丧妻,人生几大不幸都让我碰上了。”今年66岁的老常既无奈又倔强地说。年,常大意唯一的儿子在一次长途运输中,出了车祸。十年前,妻子又得了尿毒症,花费十几万也没能治好,留下了年幼的孙子和孙女。年常大意被识别为贫困户,“虽然命运对俺不公,但自己得学会刚强,咱越要把日子过好,越要挺起腰杆,走在人前头。”为了支撑这个家,常大意没有一蹶不振,搞起了家庭养殖,每年收入虽然不太多,但也能够勉强度日。近两年,在登封市文化和旅游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老常凭着不服输的劲头,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起了两层猪舍,年收入超过2万元,去年他还买了一辆面包车,方便自己买猪饲料用。“如今在村里,提起来谁都在夸我呢!孙女正在读研究生,孙子当兵转业后,在郑州有了稳定工作,一个月五六千元,我在家一年也能收入个两三万元,俺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常大意满脸自豪地说。常寨村位于登封市西部,全村户人,耕地面积亩,因水资源匮乏,种地几乎靠天收,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务农和打零工为主,年被评为省级贫困村。“俺村为啥叫常寨,就是根据地形得来的名字。听老年人讲,过去村子周围都是深沟,单独矗立着一个寨子,老百姓进出都不方便,生活十分不便。”常寨村党支部书记何白鄂介绍。自驻村帮扶以来,驻村工作队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五条途径”的要求,坚持因户施策、一户多策,坚持保障与增收、短期和长期相结合,坚持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并重,科学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建立了扶贫加工车间、香菇大棚等产业发展项目,集体种植年受益1.1万元。辖区7个自然村实现水泥路全覆盖。实施养殖种植补贴52户,实现转移就业62户人,同时,还采取金融扶贫、技能培训、易地搬迁、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系列措施,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年底,常寨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年底动态管理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2户人,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如今行走在常寨村,看到的不仅有老百姓们一张张笑脸,还有寓教于乐的乡风文明墙、干净宽敞的水泥路等靓化、美化后的村容村貌。今昔对比,在村里工作了30多年的何白鄂感慨不已。“年,我退伍回来,后来主管村里事务,那时候村里没任何收入,村委会连个百十元的电费都交不起,现在好了,老百姓都富裕了,二层楼房、小轿车在村里随处可见。村里每年还有四五万元的集体收入。”“这一片原来是杂草碎石,遇见下雨天这条街都成了‘水泥路’,群众出行很不方便,去年村里利用帮扶资金,把路面给硬化了,现在是路宽了,村美了,老百姓也乐了,晚上老百姓还在这里跳广场舞呢。”何百鄂指着干净笔直的道路兴奋不已。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常寨村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上个月,我们还在村里开展了脱贫光荣户、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等活动呢!”何白鄂说。“今后,我们要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户不返贫,同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活动,使乡风更和谐,民风更淳朴,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强些。”驻村第一书记郑文渊信心满满。编辑:王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