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海咨询今日分享
到年,郑州市所有宜林地造林绿化3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万立方米,湿地面积达到万亩,林下经济面积年累积积量达到万立方米,湿地面积达到万亩,林下经济面积年累积达到66.7万亩,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万吨,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6亿元/年,森林质量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动郑州森林“绿城”向森林“绿都”跨越式提升,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郑州。
结合郑州市“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城市发展功能布局,综合考虑林业发展条件、需求的空间、生态、国土布局等,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要求,优化森林生产力布局,以森林为主体,系统配置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统筹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一河二区四带三网多组团多园区”的林业发展布局。
一、一河
范围:黄河生态屏障范围,北以郑州市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以S省道和东南S省道为界,涉及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郑东新区等县级行政区的13个乡镇街道,占郑州市国土面积比例10.6%。该区域有湿地自然保护区(54.86万亩)、森林公园(0.67万亩)、湿地公园(2.04万亩)、风景名胜区(0.41万亩)等。
功能定位
打造郑州北部生态屏障、城市后花园、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地。
发展重点与举措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保护湿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增强林木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加强黄河防洪工程管理范围内的绿化,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固堤林等,单侧宽度不低于米的乔木林,形成黄河沿岸集生态廊道、城市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化风光带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护林带,用黄河步道将“水、滩、林、文化和产业”连成有机整体,建成“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主地标。到年完成黄河生态绿化5.15万亩。
二、二区
(一)西部生态涵养区
范围与现状
西部城市生态屏障位于荥阳市、巩义市、登封市、新密市、二七区、上街区等西部山区,占郑州市国土面积比例57.8%,其中森林面积占郑州市森林面积比例71%,平均森林覆盖率为36.0%。
该区域有省级森林公园共13处(共计71.22万亩),有嵩山国家风景名胜区(21.46万亩)和嵩山世界地质公园(67.50万亩),有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共30多处,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共3处。
提升森林质量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郑州市国土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发展重点与举措
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从苗木、整地、栽植、浇水等环节严格把关,千方百计提高成活率,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提升森林质量,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全面保护天然林。保护珍稀野生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建设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休闲康养基地。到年完成各种造林绿化面积达到45.12万亩,将该区域打造成为郑州市的生态屏障,让美丽人居、美丽生态成为西部的鲜明特征,实现“西美”的目标。
(二)东部平原防护区
东部平原防护区位于黄淮平原、泊洼地区,包括中牟县、航空港区、郑州经开区、郑东新区、惠济区、金水区、中原区、管城回族区等区域,占郑州市国土面积比例31.6%。该区是郑州平原区,耕地和园地面积合计占该区国土面积的比例接近58%,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平均森林覆盖率29.6%。该区有省级森林公园共3处(共计9.20万亩),省级及以上湿地公园13处(合计3.12万亩),国家风景名胜区1处(0.41万亩),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共50余处。
增强生活、生产、生态服务功能,增强农业生产安全的保障能力。
开展城乡绿化美化、森林城市、森林特色小镇、森林特色乡村、村镇绿化、庭院绿化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加强平原农田防护林网,构建平原生态绿网,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和退化林修复,大幅度提升森林景观质量,大幅度增加绿色空间。发展优质林果、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基地等。到年完成乡村绿化美化0.82万亩,完成优质林果基地建设1.57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建设0.81万亩,成为实现农村美、农村富的重要途径。
三、四带
以京港澳高速、郑云—绕城—郑栾高速S88线、连霍高速、郑民—绕城高速—郑少洛高速为骨架的城市生态隔离带。高速铁路、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两侧,在安全保护区外单侧宽度不低于米;快速路、国道和省道沿线两侧,单侧宽度不低于50米。因地制宜,生态隔离带沿线两侧范围造林绿化应符合用地规定,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拓展和连通生态和生活空间,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发展重点与举措:把优美、靓丽的出行环境作为郑州形象名片来塑造,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绿化。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突出重要节点,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因形就势,科学搭配,道路两侧适宜绿化地段全部绿化,建设形成立体多彩、层次分明、特色显著的绿化景观生态隔离带。精心选择彩色树种、常绿树种和花灌木,优先选择长寿、抗逆、树型美观、吸收汽车尾气和过滤污染物强的树种并合理配置,全力打造和实现树有高度、林有厚度、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景随路移的高质量高品质生态隔离带。到年完成城市生态隔离带新造林面积达到8.20万亩,更新面积达到1.30万亩,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郑州作出积极贡献。
四、三网
范围
县乡道路沿线两侧防护林网,道路单侧宽度30米以上,河沟渠堤沿线两侧防护林网,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单侧宽度~米,贾鲁河—隋唐大运河故道沿线单侧宽度不低于米,流域面积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渠、沟)沿线单侧宽度不低于50米,流域面积0平方千米以下的河流(渠、沟)沿线单侧宽度不低于30米。农田防护林网主要以山边、路边、水边、村庄边等为依托进行绿化美化。山区道路和河沟渠堤两侧防护林网范围因地制宜地进行。“三网”防护林网的营造林地块要因地制宜,并符合相关用地规定,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功能定位:保持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生态景观质量。
统筹布局和拓展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降低水土流失程度,以增绿、添彩和完善生态设施、彰显乡土风貌为切入点,以县乡道路、河渠等为骨架,在其两侧营造防护林带,乔灌草合理搭配,全面提升防护林质量,打造成水相连、路相通、林相接的生态廊道网络。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加强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田林网防风固沙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建设美丽乡镇、美丽村庄和美丽田园提供生态支持。同时,兼顾大众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等活动日益增长的需求,将“三网”建设成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景观。到年完成农田防护林网提升4.55万亩,县乡道路新造林0.20万亩、更新1.08万亩,抚育3.77万亩,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两侧防护林景观提升0.70万亩,贾鲁河—隋唐大运河故道沿线两侧景观林提升0.90万亩,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等一体化发展。
五、多组团
指郑州市建成区(主城区)以及登封、巩义、新郑、新密、中牟等城市建成区和乡镇村周边50~米范围,组团建设生态隔离圈和外围森林防护圈,形成多级的森林组团。其中,郑州市建成区(主城区)生态隔离圈东边以东四环、京港澳高速之间区域范围为界,南边和西边以郑州绕城高速为界,北边以连霍高速、北四环之间区域范围为界。
功能定位
拓展生态、生活空间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突出成片连网、互联互通,同时加强城郊森林绿地、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郊野公园等建设,有机连接新造林与原有林,优先选择乡土、抗逆、美观、无污染等树种并合理配置,实现绿化、美化、花化、彩化景观协调发展,着力提升郑州市区和区县(市)建成区的绿色生活圈、城市周边生态隔离圈和外围森林防护圈的林分质量,形成林成片、水相连的完整绿色空间,打造绿树成林、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观,加快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与郑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相衔接、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期盼相适应的生态保障体系,促进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到年完成景观改造提升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所有县(市)建成森林城市,建设森林特色小镇10个、森林生态示范村个,保障郑州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物流通道枢纽的国土生态安全。
六、多园区
依托森林、河流、湿地、遗址等集中区规划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休闲区、风景名胜区等。功能定位:为人们游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科普宣教与科学研究等提供良好的场所。
以郑州西南重点生态林区为中心,依托现有的森林、湿地和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园区建设,连通各园之间的森林绿道,建设生态停车场、房车营地等旅游服务设施。到年规划建设森林公园22个、郊野公园43个,遗址生态文化公园达到处和湿地公园11个。
到年,郑州市所有宜林地造林绿化,所有县(市)建成省级森林城市,所有生态廊道得到绿化,所有区县(市)实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或郊野公园全覆盖。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万立方米,湿地面积达到万亩,林下经济面积年累积达到66.7万亩,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万吨,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6亿元/年,森林质量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动郑州森林“绿城”向森林“绿都”跨越式提升,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郑州。
一、前期目标(—年)
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人居生态质量明显提升,初步打造“绿满郑州、四季常青、三季花开”的生态景象。
前期目标主要是
/p>
———完成人工新造林15.万亩、人工改培11.万亩、人工更新2.万亩、封山育林2.60万亩,森林抚育25.万亩和退化林修复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3%,森林蓄积量达到万立方米;
———湿地总面积保持在84万亩以上,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
———林下经济面积达到52.6万亩;
———新增县(市)级的国家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市2个、森林特色小镇6个、国家级森林特色乡村30个、省市县级森林特色乡村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和省级森林公园2个;
———平原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生态廊道绿化率达到95%;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8亿元/年;
———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万吨。
前期重点是围绕“一个指标”开展“五项工程”,即围绕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实施
/p>
(1)山区平原国土绿化工程;
(2)城市生态隔离带绿化提升工程;
(3)森林公园群建设工程;
(4)湿地群保护建设工程;
(5)森林绿道连通工程,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二、后期目标(—年)
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稳定、质量持续提高、服务功能持续增强,人居生态环境优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加巩固。
后期目标主要是
/p>
———完成人工新造林27.2万亩,人工改培11.万亩、人工更新0.万亩、封山育林2.60万亩,森林抚育35.万亩和退化林修复8.万亩;全市所有宜林地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35.1%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万立方米;
———湿地总面积达到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85%;
———林下经济面积达到66.7万亩;
————县(市)级的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个,省级森林城市达到4个,森林特色小镇达到10个,国家级森林特色乡村20个、省市县级森林特色乡村40个,国家森林公园达到5个,省级森林公园达到17个;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6亿元/年;
———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