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游艺外记光阴的故事一 [复制链接]

1#
在今天的故事里,我们提到了“三更天”。以前的故事中,还讲过“午时三刻”“十二时辰”。这些都与时间有关。现在我们知道时间靠的是钟表、手机等“设备”的帮忙,可古人靠什么“设备”呢?

最早,人们所能依靠的“设备”,只有自己的眼睛。想知道什么时间了,只要抬抬眼,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就能确定一个大概了。虽然设备“便携”,但却也会受到很多限制:阴雨多云没“表”看,每个月还总有几天没有月亮……就算是天气晴好,人眼看一下太阳,也会感觉很“受伤”。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直接抬眼看太阳!千万不要!

一天里,太阳和我们的位置是由近到远,再回到近,所以在我们眼中,太阳也是从大变小再变大。

一见强光,眼睛会自动关上“窗”,有时还会转头或者低头。或许就是某个古人看太阳受了伤,下意识低下头后,发现了“新大陆”:“影子的位置、长度,跟太阳的位置有关!完全可以借助影子来看时间啊!”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起一根柱子来制造“影子”,通过观察影子的变化来确定时间。这根柱子就叫做“表”。

中国版图最东端,黑龙江抚远乌苏县。阳光为华表“送”出长长的影子。后来,人们又在“表”下加了一块测量表影长度的“圭”,组成了“圭表”。圭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与年,再通过进一步研究与计算,就可以推算年历与节气了。既然可以靠太阳光的阴影来计算时间,人们就开始用“光阴”(阳光的阴影)这个词来指时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居世界第一,靠的就是圭表。图片中是郭守敬在河南登封修建的观星台,就是个超大版圭表,高40尺,圭长尺,还利用了小孔成像原理发明了景符,使阴影顶部边缘变得更加清晰,极大提高了观测精度。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测定一年长度为.天,仅比近代观测多了25.92秒,相当精确吧!古人根据长期的观察,确立了十二个时辰对应的日影方位,并用此来判断时间。于是便在圭表的基础上发明了“日晷”。日晷由一根晷针和一个刻有刻线的晷盘组成。太阳方位变动就会带动晷针在晷盘上投影方向的变化。像我们故事中曾经提到的“午时三刻”,指的就是晷盘午时位置的第三个刻度。

故宫中的日晷存满了一寸寸的光阴

有了日晷,就出现了一个叫“寸晷”词语。它把时间与长度联系在了一起。“寸晷”就是指一寸长的日影,借指小段的时间。“一寸光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所以我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作为创作的灵感,日晷仍在现代都市里提示着“光阴”今天介绍的这些计时的“设备”,都需要借助太阳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遇上阴天下雨,人们怎么知道时间?到了晚上,人们又怎么看“表”呢?下次的“西游艺外记·光阴的故事”,会给你答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