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河南频道4月26日电(宋跃伟申智慧)大滹沱村的常彩环在香菇基地分拣着香菇,晋窑村的耿香在蔬菜大棚里给番茄人工授粉,君召村的张志平在扶贫车间里加工着服装,黄城村的陈巧在自家的农家乐忙碌着……在河南省登封市君召乡,依托产业扶贫的带动,村村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昔日贫穷的山沟沟变成了如今的“金洼地”。
村民耿香在给番茄进行人工授粉
“红石头沟、宋沟、水磨湾、晋窑……听听这村名就知道君召乡的地势状况了。”君召乡党委书记张晓锋介绍,该乡地处挡阳山下,沟壑林立,石厚土薄,吃水基本靠肩担,生活基本靠种田。全乡21个行政村中,有14个省级贫困村,4.2万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人,占到总人口的16%。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脱贫致富,才能巩固脱贫成果,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张晓锋说,近年来,君召乡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到年,全乡所有贫困村已脱贫摘帽。
在君召雨露社区附近的“巧媳妇”扶贫基地——河南织爱服装有限公司,近百台机器隆隆作响,工人们在忙碌着加工服装,车间主管冯丽敏介绍,这里的工人80%是君召乡附近的村民。
年,君召乡整合扶贫资金,与河南省服装协会合作,投资兴建了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共同打造了这个扶贫就业基地,提供就业岗位多个,年产值达万元。
服装加工多是年龄不太大的妇女从事,但年龄较大或行动不便的群众咋办?君召乡将目光瞄向了村级集体经济。
在大滹沱村香菇基地分拣车间,十几位年龄较大的村民手拿剪刀,麻利地剪着香菇的根部。今年已75岁高龄的常彩环说:“像俺这么大年龄的人,啥也不会干。搁以前,除了种地外,就在家门口坐着闲聊天。现在家门口有了香菇大棚,剪菇腿这活也不累,正好适合俺们干,十几个老姊妹在一块干着活,说说笑笑,每月还能赚一千多元,可美了。”
村民常彩环在分拣香菇
产业发展不但实现了农民就近就业,还吸引了众多青年返乡创业。
今年33岁的君召乡晋窑村村民吴亚飞,早些年和洛阳一家公司合作,经营包装袋加工,效益相当可观。年,一次偶然的回家经历,让他产生返乡创业的念头。
“我回到老家后,听乡亲们说,村里刚建了几个蔬菜大棚,因没资金、没技术,建成后没人敢承包种植。”吴亚飞说,他理解村民的心情,本来就贫困,再贷款种植,万一赔了更是雪上加霜。于是,他决定放弃稳定的生意,回到老家承包了建设的9个大棚,开始种植小番茄,带着村民们一起干。
“在这里务工的人员,全部是俺村的贫困户。”吴亚飞说,不忙时固定的有七八个人,现在番茄到了成熟期,每天都要用20多个工人。在温棚内,串串番茄红绿相间,煞是喜人。“自亚飞开始承包大棚,我就来这里打工了,一个月两千多块,还不影响俺招呼地里的庄稼,真不赖!”正在给番茄人工授粉的村民耿香笑着说。
村民要富,村子也要美。年,黄城村利用市县乡配套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多万元,整修村中道路,建起街心游园,打造美丽庭院……居住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村民们提供了新的致富路径。村民陈巧曾在郑州做家政,年因病回到村里。借助黄城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陈巧办起了农家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现在不出家门每个月就能挣几千块钱,生意很是红火。”已经脱贫的陈巧笑着说。
目前,君召乡各村都有自己的集体项目,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问题,保障了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张晓锋说,尽管今年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但君召乡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又谋划实施了8个产业项目,预计可为13个村再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余万元,解决60余户贫困户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