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作为第一个世袭的“家天下”王国,尽管其社会性质还存有争议,但它发源于哪里,主要活动在哪些区域,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实际上,上古时期的人类,或为躲避洪水猛兽、或为躲避异族侵扰、或为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家园,迁移十分频繁。
最初,人们为了取水方便,只能住在水边,却要忍受洪水带来的侵害,还要与猛兽争夺水源;
后来,人们发明了陶器、学会了打井,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早期的时候,开始走上丘陵、高台等高地;
再后来,随着能力不断提高,人们又下到岸边的平坦谷地,就近治理水患,方便农业耕种。
古籍记载,夏族发源于河南的嵩山南北两麓、伊洛二水之间,还记载了“禹都阳城”、“禹都阳翟”。
1、豫西说
考古证实,距今年的登封王城岗遗址,很可能就是“禹都阳城”;“禹居阳翟”则指向了河南禹州。
(敲黑板:与王城岗一河之隔,正是战国时韩国的城市,就叫做“阳城”)
阳城、阳翟相隔只有几十里,同属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很可能是大禹的都城或封地。
2、晋南说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禹居阳城”指的是山西晋城的阳城县,这一带也恰恰是古籍中提到的“夏墟”。
考古上,也证实了临汾、运城一带属于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和二里头文化的“东下冯类型”,也是夏族的主要活动区域。
剩余52%未读最低0.64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