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高华,堪室千万,唯盛言香花礼拜,岂有登上之义?”
——这是北魏大臣崔光对塔的认识
#文史知千年#
自东汉始,佛教和古塔建筑一起由天竺传入中国
此后千年,在古老的丝绸之路的见证下,佛教及其建筑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其中,源自印度的佛塔文化,在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后,从原始的窣堵坡,发展为中国各具特色的佛塔形制
今天,我们来谈一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嵩岳寺塔的文化渊源
01源自印度的古老佛塔—窣堵坡
窣堵坡就是坟冢的意思,古老的印度窣堵坡是埋葬佛祖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
其基本形制是用砖石垒筑台基,台基之上建有半球形覆钵塔身,周围建有甬道、一圈围栏、4座塔门,围栏和塔门上装饰有雕刻
流行于印度孔雀王朝的桑齐窣堵坡02窣堵坡的发展
始自印度的古塔文化,自窣堵坡起,在原人曼荼罗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其中最为代表的则有希卡罗式、毗玛那式和瞿布罗式
1、所谓“原人曼荼罗”
原人曼荼罗是古印度出现的一种图,图呈正方形,内画一张男性人体画
原人曼荼罗图中包含的模数关系,适合于设计建筑、城市的和谐尺度比例关系
佛教建筑采用这种图式来表达宇宙观和哲理:
图案的中心代表神庙的中央圣殿
网格代表了宇宙
2、所谓“希卡罗式”
希卡罗的原本意思是山峰,给人以挺拔而独立的实体感
希卡罗式3、所谓“毗玛那式”
毗玛那式一般具有棱柱形的屋顶,显得笨重而缺乏生气
毗玛那式4、所谓“瞿布罗式”
瞿布罗原来的意思是塔门,最初类似于古代的城门,后越来越高,给人感觉比较轻盈
瞿布罗式03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意境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佛塔的形制如何变化,其所代表的须弥山意向,基本不变
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叫须弥山
暹粒吴哥窟中代表的须弥山须弥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
一千个一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来
04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密檐式塔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的见证下,印度的佛教文化和佛教建筑,传入了中国
中国早期的融合塔中,依旧较多地体现出印度窣堵坡的造型特征
而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交互和融合后,随着古代匠人的工艺演进,更多属于中式传统营造的技艺与特征,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石塔文化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大量仿木构件的使用
佛塔中的仿木构件这一特点在唐、辽的密檐塔中,也可以感受到
宁义县辽广胜寺塔西安小雁塔同时,辽代的密檐塔还从石窟中吸收了大量的文化要素
云冈石窟第五窟中塔的形象从北魏开始,佛教崇拜成为了古塔的第一功能,于是一种外观呈抛物线状、并不用于攀登的佛塔出现了
尽管这种塔丧失了登临的功能,但却因其意比须弥山的造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人们对塔的认识再次回到了“仙人之居”的层次上来
所谓“仙人之居”,即塔不可登
从此,印度佛塔和中国木构重楼的结合——密檐式塔,成为主流
05仙人好楼居—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让我们来看看,在众多的文化影响背后所诞生的嵩岳寺塔,是何等的绝无仅有
早期残破的嵩岳寺塔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岳寺内
嵩岳寺入口嵩岳寺塔独立于寺内中轴线上,白灰色的密檐塔身在崇山峻岭中极为突出
远眺嵩岳寺塔外观以印度风格的佛教主题装饰,显现佛塔传入中土初期的形式,具有原创性
印度风格佛教主题的修饰塔身外繁内简,下辟四门,入内可仰望塔心深邃的穹顶
嵩岳寺塔共有4门入口上方的火焰门楣极具印度宗教建筑特色
火焰门楣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上,都是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嵩岳寺塔历经千年,巍然屹立,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