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窑位于河南嵩山腹地,登封窑烧造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登封窑创烧于唐初,兴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工艺精道,品类丰富,装饰独特,是中原地区民窑系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也是北宋时期陶瓷装饰的集大成者。
一、地理范围
据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了60多处古陶瓷遗址。这些发现的窑址主要位于登封市中南部,相对比较集中,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一是白坪地区,二是宣化成庄地区,三是告城曲河地区,三是徐庄、郑庄、李家门地区。这些遗址大都分布在颍河两岸及其支流上,当地地貌为浅山丘陵地区,海拔大多在米以下。
登封窑主要窑址分布示意图
二、登封窑的工艺技法
1.釉色装饰手法
有青、白、黑、黄、褐、花等多种釉色,以及划花、刻花、剔花、绘花、堆贴、雕塑、镶嵌等多种装饰手法,尤其是白釉剔、刻、划技法的综合运用最为高超、纯熟,可谓中原窑厂之典范。釉色、釉质与纹饰装饰的搭配方面,更显优雅脱俗,是为登封窑一大特色。由于登封窑烧成温度偏高,所以釉色光泽亮丽,虽经历千年岁月的侵蚀仍“面不改色”,依然如新。
宋登封窑白釉剔划柳条钵
宋登封窑白釉剔刻花梨型壶
2.装饰题材
就装饰题材而言,约有4大类30多种。不同的器形选择不同的纹饰,装饰技艺齐全、题材丰富,非常注重图案搭配和布局协调。构图多以写实为主,设计均称灵活,一气呵成没有古板和拘泥,充分体现了人的随意、自在、豪放。
宋登封窑白釉刻花罐淮阳出土
3.器形
登封窑品类齐全、器型丰富。从唐至宋,中原地区其他窑口所体现过的品种、器型,在登封窑几乎都能找到。其特征可归纳为三类:一是佛教题材丰富,各种炉、钵、瓶等形制多样,体现了嵩山地区佛教的兴盛和影响。二是橄榄瓶造型独特,形制端庄、大气、流畅,集众美于一身,体现了北宋审美艺术取向,也是登封窑的典型器具之一。三是酒茶实用器较多,造型别致,体现了宋代酒文化、茶文化的发达和兴盛。
明登封窑珍珠地刻莲花梅瓶
4.珍珠地划花
陶瓷珍珠地划花属于一种工艺制作,它首创于晚唐密县窑,北宋时流行于北方磁州窑系部分窑场,产品以登封窑最具代表性。这一技法,是将唐代金银器的錾金技艺,创造性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多用于装饰钵、炉、瓶等器型。
宋登封窑珍珠地刻花双虎纹瓶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瓷器主要有这些特征:胎色泛暗红,或黑灰。化妆土较均净细腻。线条填色赭红、黑色为主。主题图案通常以缠枝牡丹、人物、动物为主。缠枝牡丹的画法笔笔果断干练,叶形花瓣丰满肥润,观之如新芽初萌,圆月破云;背景衬以密密麻麻且较大的珍珠圈,有一番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奇妙感觉。
珍珠地划花的工艺过程:首先,工匠们将成型的瓷坯晾到一定程度,选用竹、骨、铁等尖状工具,在施有化妆土的坯体上先划出主体纹饰;然后,在空白部分用管状工具戳满小圆圈;经晾哂,施釉,入窑烧制。后来这一工艺得到改进,先施一遍或两遍化妆土;刻划主体纹饰,点戳珍珠地;然后着色,即借鉴金银器的镶嵌技艺将色料嵌入刻划形成的凹槽内,经过处理磨平再施釉。烧成后刻花线条和珍珠地呈现棕红色,与白色化妆土形成反差,使器物装饰显得色调明快,富有变化。
宋登封窑珍珠地缠枝牡丹纹花瓣枕
珍珠地划花技艺看似简单,其实技术性很强,对坯体的干湿,戳点的手法、布局都有很高的要求。珍珠地上的小圆圈有多种规格,采用哪一种要根据器物的大小和主题纹饰的内容而定。登封窑的珍珠地布局排列疏密得当,自然均匀,浑然一体的“珍珠”灵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登封窑的陶瓷艺人使历史名瓷珍珠地划花得到恢复,这种工艺又再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宋登封窑珍珠地花卉油灯
登封窑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成就了登封窑其独特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艺,在中国古陶瓷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登封窑也为研究中国的绘画和雕刻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登封窑因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而得名,为民窑之一。根据时代与烧瓷品种的不同,登封市内的窑址可分为曲河窑、白坪乡窑以及我们今天要讲到的白沙窑三大系。曲河窑烧造品种同白沙窑大体相似,但又有不同情况,代表品种是珍珠地划花器,烧造时代为唐宋时期。而白坪乡窑以烧造金元时期的青釉、均釉瓷器为主,主要窑址包括程窑窑址、南北魏窑址等。
白沙窑由于毗邻白沙水库,因此得名。他包括前庄窑址、钟楼窑址、磨脐窑址、朱洞窑址、玉翠窑址、马峪口窑址、田家沟窑址等一众窑口。由于现在学界对白沙窑的研究也并非十分透彻,因此我们也只能根据专家论文浅析白沙窑。
年佳士得拍品
白沙窑剔花纹执壶
从划纹装饰来分析,目前所见到的考古调查材料和标本来看,登封白沙窑所生产的瓷器品种十分丰富,有化妆白瓷、黑釉、青釉、黄釉、绿釉、白釉珍珠地划花、白釉剔花、白釉划花、绿釉划花、黄釉印花、刻划花嵌彩、白釉绿彩、白地黑花、白釉酱彩、绞胎、花釉、三彩等诸多装饰品种,其中以白釉装饰类瓷器最为突出。
(1)白釉划花
用划花作为主要装饰技法,用划线勾勒所有的纹样,多辅助以篦划纹,装饰风格清新淡雅。这类技法多见于白沙窑,在其产品中占有一定比例。
惜奇堂乐享拍卖拍品
登封白沙窑划花纹碗
(2)白釉剔花装饰
一种典型的胎装饰技法,以剔去纹饰以外化妆土的做法,形成白釉部分与胎色的对比效果。登封白沙窑的剔花瓷器较曲河窑复杂精致,剔花与划花结合,装饰风格明快又不失雅趣。
年10月9日香港邦汉斯拍品
白沙窑白釉剔花罐
(3)剔地划花嵌彩装饰
白沙窑的前庄遗址曾采集到部分带有胎体嵌彩装饰的瓷片标本。即在器物某部分整体性地剔掉施于胎体的白色化妆土,再于露出的胎体部分上划出纹饰,并于纹饰沟槽内嵌入白色材料,最后施透明釉烧造。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白沙窑嵌彩盘口瓶
登封白沙窑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三点:一是线划技法的高超和丰富,二是深剔刻技法的独具风格,三是镶嵌技法在瓷器上实际应用。这些特点应为判断登封白沙窑的依据。
登封窑白沙窑白地印花纹执壶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藏
登封窑作为一处宋元时期十分钟重要的窑口,迄今为止尚未进行过系统的考古发掘和调查,这不能不给登封窑的研究带来莫大的困难。目前检测较多的登封窑陶瓷材料多限制于征集、采集。所以我们也没能系统的去研究登封窑。
睢阳县博物馆藏
白沙窑白釉剔花菊纹罐
登封窑虽为我国民窑,但却极具地方特色。其瓷器精美绝伦,窑口年代久远,自隋代始烧到今天已经年,至今仍有传承者在坚持这门技艺,可谓是薪火千年,生生不息。其独特的装饰技艺和工艺在中国古陶瓷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可以说,登封窑是中原地区古陶瓷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当之无愧。
登封白沙窑瓷器(部分)
登封窑陶瓷博物馆白釉剔刻划花梅瓶
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釉剔花牡丹纹碗
登封窑陶瓷博物馆白釉剔花牡丹纹执壶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馆剔花盘口瓶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白沙窑剔花牡丹纹盘口瓶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白釉剔花牡丹纹执壶
法国吉美美术馆白沙窑白地剔刻划花牡丹纹银锭形枕
登封窑陶瓷博物馆白釉剔花莲瓣纹碗
大和文华馆藏白沙窑剔花纹执壶
白沙窑白釉刻花唐草纹盘口瓶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白釉剔花执壶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白沙窑白釉剔刻划花嵌彩花纹枕
文章内容参考自:
《世界陶瓷全集》
《中国登封窑》
博物馆: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大和文化馆登封窑陶瓷博物馆
法国吉美美术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馆
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睢阳县博物馆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拍卖行:
香港邦翰斯
佳士得
惜奇堂
纽约苏富比“宋瓷源流:养德堂收藏选萃”专场年3月17日的最新价格。
北宋登封窑白釉珍珠地牡丹花卉紋梅瓶,高39厘米,估价:8万至10万美元,以10万美元成交。
登封窑是唐宋时期以装饰著称的名窑之一,无论从装饰技艺到装饰题材,唐宋时期出现的陶瓷品种,登封窑都有发现,被北京故宫专家誉为唐宋时期陶瓷装饰的集大成。其中珍珠地划花把唐代金银器的錾金技艺、镶嵌技艺引入陶瓷装饰,最具代表性。登封窑也是北宋中早期贡品量最大的贡窑、河南多处古窑址中规模最大的窑口,被称为“中原民间第一窑”。其烧造历史悠久,向上可追溯到隋唐,往下延续到明清,多年一直薪火未熄。其技艺精湛、装饰独特、历史悠久,可谓北方地区唐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
北宋登封窑白地刻牡丹紋枕,宽19.7厘米,估价:8万至10万美元,以43万美元成交。
现场照片
登封窑为北方民窑之一,始烧于唐,宋代窑场很大。登封曲河窑的极盛时期为北宋,窑址遗物也以此时为最多,烧瓷品种丰富,在宋代北方民窑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遗物以白釉为主,碗最多,壶次之,还有灯、罐等器皿。白釉绿彩器,有碗、壶、罐等,在碗口、壶流、壶柄及罐的颈、肩部位饰以绿彩.珍珠地划花瓷器在遗址里遗留较多,应是受密县西关窑影响,侄登封窑有很大发展。该件枕体作银锭式。枕面两侧上翘、中部下凹早弧形。胎色赭红,施白色化妆。枕上面于化妆上上刻划牡丹纹,侧面在刻划之后再剔去主体纹饰以外的化妆土,露出胎色。
年6月27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嘉德四季第十八期拍卖会上拍的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花卉纹枕(长36.5cm)最终以人民币80,元成交。
宋登封窑珍珠地虎纹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现藏故宫博物院。高32.3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9.5厘米。瓶形似橄榄,圈足。胎为灰褐色,施白色化妆土。瓶身刻划二虎,一虎张牙舞爪呈站立状,另一虎作欲扑姿态,均矫捷凶猛,搏斗于草丛中,衬以洞石、芭蕉,近底处有一周莲瓣纹。图案以外空白处戳印珍珠形小圆圈。
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
白釉剔花菊纹梅瓶,北宋(公元—年),现收藏于登封窑陶瓷博物馆。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