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华夏名称的起源之一,战神白起千里闪电战
TUhjnbcbe - 2025/5/20 20:50:00

我们经常自称自己为华夏儿女,但是大家知道华夏这两个字的来源吗?

说法其实很多,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上古时的嵩山曾名为华山(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结合相关史料的记述也阐述了这种观点),嵩山附近的地区皆称为华,而生活在华地区的夏部落则被称为华夏,这也成了华夏名称的来源。

华阳与嵩山位置(战国)

嵩山是否曾经名为华山我们暂且不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上古时期的“华”的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嵩山东侧的登封、禹州、新密以及新郑西北部一带。而核心位置之一就是我们将要介绍的古城——华阳故城。

华阳故城位于新郑市区北20公里的郭店镇华阳寨村周围一带。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地势北高南低,全城周长余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各面城墙的中部均筑有马面。

华阳城卫星图

华阳城最早是古华国的国都,西周时为华邑,春秋初期被郑国吞并,成为郑国东迁时最早的领土。华阳故城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左丘明所撰之《国语》的《郑语》篇中。公元前年,郑桓公见西周衰败,诸侯多叛,向太史伯咨询郑国何处可以立国。太史伯答曰:“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也就是说,太史伯为郑国选定的地方是在南有华山(嵩山),北有黄河,西边是洛水(今伊洛河),东边是济水(今黄河下游河道)的区域,也就是现在郑州的新密荥阳新郑这个范围,一共有十个城邑,华邑为其一。因此至少在公元前年以前(西周时期),这个“华邑”,即华阳城已经存在。

华阳寨清真寺(门头上写有“古华邑”)

关于华阳城名的来源,许多学者认为华阳之名可能是因为处于嵩山南而称为华阳,但是对着地图看一下就会对这种说法产生疑问。华阳城的位置既不在嵩山之南,距离嵩山又远达百里,而是在嵩山东部。因此华阳之名绝非因山而来,相反,我推测在华阳故城南侧不远处在远古时期原有一条大河,名为华水,华阳因位于华水之北故名。查询现在的地图,比较有可能的河流应该是距离华阳故城南边约3.5公里处的潮河,但这仅是我的推测。

战国初期韩灭郑之后,华阳城也归于韩国,是韩国首都(今新郑)的北部门户和军事重镇,战国中期著名的华阳之战即发生于此。

战国中期,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面对魏、赵、秦等大国的包夹,经常摇摆不定,有时候倒向魏国,有时候则倒向秦国,以此在大国争斗中苟且偷生。虽然这种策略饱受诟病,但是在战国中后期的兼并战争下,对于弱小的韩国而言,不失为一种生存之道。

西城墙

公元前年,魏赵两国联合攻打韩国,一路攻打到韩国重镇华阳,韩国因为势力单薄求救于秦国。秦昭襄王于是命大将白起、魏冉率军支援韩国。魏赵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都咸阳超过千里,如果按照正常行军速度,秦军需要二十余天才能赶到战场,魏、赵估计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白起则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率大军由咸阳出发,以日行百里的速度远途奔袭,仅八天就到达华阳城下。到达战场后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3万人,生擒三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随即大败赵军,并将赵军俘虏两万人沉入黄河。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中记载:“(秦军)八日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

白起率领的秦军开展的闪电战,让魏国、赵国一共损失了15万精锐力量。除了损兵折将之外,魏国还将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之地献给了秦国,以此求得白起退军。

通过华阳之战,让秦国摸清了山东诸国的实力,也使山东六国对秦将白起以及大秦的虎狼之师闻风丧胆。华阳之战本是魏国主导,赵国欲“浑水摸鱼”占得便宜,未曾想赵国未占得丝毫便宜,反被被白起痛打一番。韩魏两国皆惧怕大秦之武力,齐楚燕畏惧秦将白起也龟缩不出,到十余年后的长平之战时,其余各国对赵军被围均袖手旁边,大秦再无任何敌手,40万赵军最终被坑杀,赵国自此一蹶不振。

东城墙南段

华阳之战后,韩国对华阳城重新规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营建了当时最先进的城防体系。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古城一般会对城墙的四个拐角进行转折收缩处理,以便于弓箭手对攻城方身后进行射击,华阳城完全继承了这些特点,是当时城防体系最完备的中原古城之一。只是再坚固的城池也抵不住秦国的铁骑,秦灭韩后,对华阳城堕城毁门,华阳城几乎毁于一旦,秦朝时期,伊斯兰信徒徙于城内,唐朝时期对城墙进行了整修,并在四面城墙及城角加筑了多个马面,其中东西北三面城墙中段的马面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雪,保存依然非常完好。

北城墙中段马面处(东向)

北城墙中段马面处(西向)

北城墙马面

北城墙

西城墙南段

西城墙中段

在中国冷兵器的古代,为了加强防御能力,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正式名称为敌台,因形似马的面部,故俗称为“马面”。

西城墙(左侧为马面)

目前北城墙、东城墙、西城墙北段均保存较好,南城墙西段和西城墙南段被村庄占压破坏较甚,但地下城基尚保存较好。城墙及其四角共筑有10个向外凸出的马面高台,用于守城和瞭望。北墙、西墙、东墙之马面保存较完整。其中北城墙全长米,残高10~14米,墙基宽30~40米,外侧有3处马面,护城河宽约8~10米。东城墙总长米,残高2~4米,墙基宽30米左右,中部有一马面。南城墙全长约米,残高2~6米,墙基宽约30米,大部分被华阳寨的民宅占压(现准备拆迁)。西墙全长米,残高9米,墙基宽30~40米,城墙北端有一马面,南段被华阳寨村占压。

南城墙(上面建筑为华阳寨民居)

可惜的是,华阳故城位于新郑机场附近,属于无人机的禁飞区,无法更加直观地看到华阳故城的马面和城墙的具体格局。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华阳故城的城里城外都遍布着坟茔,墓碑林立,回族和汉族的都有,包括在华阳寨村子里都有很多。

在华阳城西一公里处的陵上村,则是五代时期的后周皇陵,包括周太祖郭威的嵩陵、后周世宗柴荣的庆陵、周恭帝柴宗训的顺陵以及周世宗皇后符氏的懿陵。

柴荣庆陵

后周顺陵(柴荣之子后周末代君主柴宗训)

相传北宋初年周世宗柴荣之女柴郡主(名字不详)每年前来祭奠宗室陵寝,都会在华阳城内卸下配饰,素服前往陵园。因此,华阳城又叫卸花城。

这个柴郡主,传说就是北宋抗辽名将杨延昭(杨六郎)之妻金花郡主柴氏,在《杨家将演义》中,柴氏为周世宗柴荣的女儿,后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金花郡主,嫁给杨延昭为妻,但正史中并无记载。

顺便也聊一下周世宗柴荣。柴荣是后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也是中国少数由外戚继承宗室的皇帝。郭威的两个子嗣均为后汉隐帝所害,所以郭威去世前指定由柴荣继承皇位。

据《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三(周书)太祖纪四》记载,显德元年(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难以恢复,便嘱咐柴荣说:“我不行了,你赶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让灵柩留在宫中太久。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动扰害百姓,不要用许多工匠,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户,蠲免他们的徭役,让他们守护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纸衣瓦棺。”又告诫柴荣说:“我从前西征时,见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寝统统被人发掘、盗窃,这都是由于陵墓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的缘故,而汉文帝因为一贯节俭,简单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至今还完好无损。你到了每年的寒食节,可以派人来扫我的墓,如果不派人来,在京城里遥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间县)、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市东南)各葬一副剑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葬一件通天冠绛纱袍,在东京葬一件平天冠衮龙袍。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着,他大封群臣,命柴荣继位。当晚(壬辰日),郭威病死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享年五十一岁。四月,葬于嵩陵。

嵩陵所在的位置是现在的新郑市郭店镇周庄村,无论是郭店的“郭”还是周庄的“周”,无不留着这位后周开国皇帝的印记。

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励精图治,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均有巨大建树,他改革禁军,扩建东京,西败后蜀,三征南唐,北伐幽燕,初步奠定了后来北宋的版图。公元年,柴荣御驾亲征辽国,在四十二天内连收三关三州。遗憾的是,在与群臣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在位仅五年有余。

第二年(公元年),就发生了著名的陈桥兵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周大将赵匡胤模仿周太祖郭威一样黄袍加身,天下改为赵姓。幻想一下,如果柴荣不过早去世,幽云十六州或许能够早几百年回归华夏正统。

柴荣在民间被俗称为“柴王爷”。他自少经商,曾在南方贩茶,取得巨大成功,所以从宋元时期开始,就被中原地区百姓奉为财神,同时也是矿工、窑工、建筑工的保护神。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夏名称的起源之一,战神白起千里闪电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