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11日讯(唐景莉)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府今天在京签署持续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协议。三方决定,在1999年、2004年两次签订三方协议、重点共建中国科大的基础上,在2009年至2013年持续重点共建中国科大,努力将中国科大办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三年前,刚满十岁在伊犁长大的迪力夏提?卡米里江还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足球培训,和小伙伴一起踢足球是他的爱好,当时的他个子还不到1.1米,学校的老师说他又瘦又小不适宜踢球。
编者按:2013年6月,北京考古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唐朝幽州节度使刘济墓被发掘出土。一时间,刘济墓成为各大搜索引擎中最火爆的关键词,人们不仅期待关于该墓的几大谜团尽早水落石出,更热衷于谈论刘济、刘总弑父杀兄等离奇情节。然而,不管外界如何演绎与想象,考古过程及其成果的取得,需要证据的累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吴梦麟曾作为刘济墓的邀约专家探访考古现场,据她的研究,一生信佛的刘济与距离其墓不远、历经6朝更迭不衰的《房山石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延续千年的《房山石经》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图一:洞窟都以石塞炉熔铁锢封,并留有通风口 在考古专家的指引下,驱车走访了《房山石经》所在地 北京房山石经山和云居寺。 从京石高速琉璃河出口出来,就到了房山区,沿途大大小小的石刻厂,昭示着这里石料的富藏。由于离盛产石料的大石窝较近,这里很多村庄的村民世世代代以石刻为生。《房山石经》所在的水头村也不例外,据村里人讲,附近石经山上隐藏了千年的《房山石经》就是出自他们的先辈之手。而当年静琬大师游历四方最后选择在此地刻经也正是看中了这里石刻手艺的精湛。 站在石经山下,仰望着郁郁葱葱的山林景色,很难发现山上洞窟的存在,如此隐蔽的地貌也许也是静琬择地而藏经的考量之一吧。顺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前行,仿佛当年代代承继的刻经历程也历历在目:石经山往东的白带山上铿铿锵锵地传来凿山取石的声音,就地磨石的工人汗流浃背地干着活,将磨好的石头,哄抬着拉上驴车,运往石经山。第一批石经由静琬亲自雕刻,藏于雷音洞的四壁上。之后几朝几代承继磨刻,生生不息。为了躲避 法难 ,静琬决心刻经于石、永世留存的想法经几代人坚守终成现实。 当埋藏石经的洞窟尽收眼底时,更为刻经人坚持不懈的精神所震撼 洞窟共9孔,分上下两层。下层有两洞,自南而北为第一、二洞;上层有七洞,以雷音洞为中心,右面为第三、四洞,雷音洞为第五洞,左面为第六、七、八、九洞。除雷音洞有门启闭可以对外开放外,其余洞窟都以石塞炉熔铁锢封,里面贮满了石经,为了利于通风,门上还留出几处3厘米宽的缝隙。据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李丹阳介绍,《房山石经》存于两处,隋唐宋所刻石经均藏于山上9洞中,其中雷音洞为静婉大师亲自刻经所建,后被作经堂,为后人敬拜,至辽金时,由于布施刻经剧增,所以又在山下云居寺西南角开辟地穴两处,埋藏石经。 如今,由于山体松动,总有碎石坠落,石经山已闭门维修。李丹阳说: 从隋大业年间开始刊刻的房山石经已经不是第一次维修了,当年发掘它也是由于长期风化、石板出现字迹模糊才展开的。 图二:静琬亲自镌刻的石经藏于雷音洞中 毛驴驮上山发掘始启动 1956年,赶上一个更好的发掘机会 恰逢佛祖释迦牟尼诞辰2500周年,中国佛教协会想到了以发掘石经来纪念这个神圣的日子。因为这是全世界唯一一部石刻佛教大藏经,其宗教价值、佛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历史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当时已经没有人目睹石经的真实面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吴梦麟说,在此之前,房山石经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次开洞清点。那是辽太平七年(公元1027年),涿州刺史韩绍芳游经此地,发现石经虽完好封存,但无人知晓经文总目,于是将锢藏在石室的笨重石经一一取出验名对数,总合经碑2730条,虽所记石经条数与实际有很大出入,但韩绍芳的提示,使我们得知以后主持石经事业的传承人。而经韩绍芳奏请,朝廷又有完善、续造石经之举。自此之后,房山石经藏于洞窟之中绵延数千年而不示人。再加上,石经由于长期风化亟需发扬保护。所以,发掘申请被批准后,行动马上展开。
扬子观影团又开团啦 邀您看《黑暗中的救赎》
对此,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强调,中国*府和人民决不容忍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和损害,将坚决维护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