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用精确测量与科技检测解开历史建筑之迷解读
TUhjnbcbe - 2020/11/27 18:16:00
白癜风免费活动 http://pf.39.net/bdfyy/dbfzl/171020/5777826.html
历史与价值

“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15公里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

元朝至元十三~十六年(-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朝廷支持下开展了一项非常宏伟的天文观测活动,从中国北方直到南中国海一共修建了27个观测点,其中有7座大型天文台。郭守敬利用这些观测站,于年编订了“授时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比欧洲的格利高里历要早余年。授时历测定1回归年为.日,与现代天文学测定的结果仅相差26秒。

7座天文台只有2座留到了今天,一座是北京观象台,一座是登封观星台。北京观象台在明朝经过了大规模改建,与元代面貌有了很大变化,而登封观星台还基本维持着元代面貌。下图为登封观星台(图片来源:登封旅游局宣传照)。

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观星台曾先后进行过6次维修。在年按照文物保护标准又进行过1次较大的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管理者从年起开始了又一轮修复工作。笔者所在的团队承担了这次修复的设计工作,获得了一次可以揭开观星台各种谜团的宝贵机会。

传说与疑问

观星台的基本使用方法是:在台顶水平架设一根铁管,距地约10米;每天正午太阳光线将铁管的影子投到地面的水槽上;水槽中灌水,以保证投影面保持水平;让一个带有小孔的铁片漂浮在水面上,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使铁管很粗的影子变成一条非常细的影子;通过读取影子标定的刻度,再经过几何计算,得到每天的太阳高度角。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猜测,观星台的造型必定与天文有着的密切关系。整座观星台造型从下至上收分;台顶不是平的,而是中间高两边低;北面凹槽上大下小;楼梯盘旋而上,造型复杂。人们传说只有这样的造型,才能在特定时间实现“无影”;也有传说认为,其种造型源于在特定日期实现特定的日影,以达到某种观测目的。

测绘与分析

本次测绘我们选择全站仪作为技术平台。工作中共布置了32个标靶,进行了19个站位的测量,获得了个点的数据。

进行了方向校正后,得到数据如下:观星台外层台体北边宽16.米,南边宽16.米,东边长16.米,西边长16.米;内层台体北边宽8.米,南边宽8.米,东边长8.米,西边长8.米。观星台外圈台体平面近似为正方形,而内层台体顶面东西两半分别向外撇,使北面凹槽开口微微外放。

在立面上,观星台东北棱线高9.米,西北棱线高9.米,凹槽高9.米(以上数据均未计入批檐尺寸)。八条棱线的延长线在平面、立面上都无法交于一点。

解谜01

奇特造型是为了取得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吗?

传说观星台的奇特造型是因为要做成“无影台”,而实际上,通过简单的几何推理就可得知:只要台子的收分角度小于当地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那么全年任何一天中午,台顶都不会有影子投在下边,这一点并不神奇。

将测量结果转换成3D模型,按照登封市的纬度进行全年太阳照射模拟,观察观星台的投影,可以发现:在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中午12时北面均能被阳光直射,而在夏至日则几乎全天无影。不过这个时间段跟历法和天文中的那些时间节点并没有对应关系。

02

如果不是设计者有意为之,那么观星台的奇特造型因何而来?

从3D模型中可以明显看出,因为观星台的底面和顶面形状不同,所以它的每个侧面都是不规则的双曲面。南立面的砖缝砌得比较平直,而北立面、东西立面的砖缝都是斜的。

从观星台的东墙上的两个弹洞边缘可以看到:砖块的外表面特意加工成倾斜的,在砌筑的时候每块砖又按照外高内低的姿态摆放,最终形成了从下到上收分的外观。

我们发现,想要同时达到砖的外表面倾斜、砖块倾斜摆放、砖缝倾斜砌筑这三个条件,随着从下到上一层层砖不停的铺砌,台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北高南低、中间高东西低、每个表面都成为扭曲双曲面的形态——这正是观星台目前呈现出来的造型。

也就是说,观星台奇怪的造型并非设计出来的,而是古代工匠特殊的施工方法造成的。

03

古人建造顺序是怎样的?

观星台是通体用砖砌筑,还是里面夯土外边包砖?中心台体与外部楼梯一起砌筑,还是先砌中心再砌楼梯?

对于中心台体,从表面向内部0.25米、0.5米、0.75米三个位置上均有强烈的异质层,再往内部则没有明显的反射层,这说明台体中心为均匀的介质,根据常识推测中心应为夯土体;表层有三层砖,在东部弹洞可以看到两层破损的砖和第三层完好的砖,可以作为验证。

对于台阶侧壁,表面仍然是三层砖,内部是夯土。再向内到了1.7米又有了一个反射层,1.7米之后又变成均匀介质。这个深度与台阶宽度是完全吻合的。有理由相信,中心台体的夯土和台阶的夯土是两次夯筑而成的。

先用夯土建出中心台体,再用夯土在外边围绕出一圈台阶,然后在外边统一包上三层砖——这是所有建造方式中,最简单,同时也最节省的做法,也是古代工匠的最终选择。

04

外包的砖是元代已有还是明代后加的?

有一个细节,在全站仪追踪砖缝的时候才彻底暴露出来:中心台体的表面不仅每层砖缝倾斜砌筑,而且每隔几层就增加一层楔形砖,北面发现了两层,而东面发现了三层。

对砖碎块的化验结果表明:一个样本约为13~14世纪,一个样本约为16世纪,前者与史书记载中的观星台建设时间相吻合,后者与史书记载的明代一次整修相吻合。

这说明,观星台在元代修建时就是内土外砖的形式,明代整修时只是部分更换了砖块。

总结

精确测量与科学检测使我们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观星台,使我们对它的热爱更加“科学”而不是“迷之自信”。也使得我们走出了“盲目崇古”的误区,更加客观和理性地看待古代建筑。

作者:肖金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精确测量与科技检测解开历史建筑之迷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