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策资讯|养生度假|生活美学|儿童教育
这是第篇分享
规划群已建立,根据文末提示进
正文共计字,阅读预计8分钟日前顶端新闻发布的一则“全城发动,动物园里与大猩猩“对话”的小朋友找到了!”信息,让大小朋友再次回味起动物园的各种情节!是啊,郑州自从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列,可谓是日新月异,经济和人口都是逐年提升,根据官方报道,年,郑州GDP达到了亿元、地方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亿元,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同时人口也过了千万,达到了.2万人。而城市建成区面积也是有了很大的提升,根据官方信息,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郑州市域建成区示意图-来源
[摘要]《中国行*区划通史·隋代卷》中的河南三地有值得商榷之处。隋代洛州堙阳县曾经移治,郑州内牟、圃田、郏城三县因移治而关系复杂,陕州阌乡、湖城县的合并也伴随着移治现象。
[关键词]《中国行*区划通史》;隋代;河南;*区
笔者对《中国行*区划通史·隋代卷》进行研读,就书中河南地区三地(洛州堙阳县,郑州内牟、圃田、郏城三县,陕州阌乡湖城县)进行辨证,以求对隋代河南部分*区的沿革做出补正。
1.洛州堙阳县
《隋代卷》考洛州(河南郡)堙阳县沿革为:—堙阳县,—武林县,—轮氏县,—嵩阳县。这一结论源于《隋书·地理志》的记载:“后魏曰颍阳,东魏分置堙阳,后周废颖阳入,开皇六年改曰武林,十八年改曰轮氏,大业元年改曰嵩阳。”如若考察这几县的地望,就会发现这结论并不完整,掩盖了移治的过程。
隋初堙阳县沿袭自北魏,在图1中“堙阳故城”(今河南伊川白沙镇下磨村东一里处);隋末的嵩阳县即唐嵩阳县,位于今登封市嵩阳街道。如此一来,《隋代卷》所定“堙阳县—武林县—轮氏县—嵩阳县”实际上包含着县治迁移的事实。《水经注·伊水注》载“武林亭”曰:“狂水又西径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南流径武林亭东北,又屈径其亭南,其水又西南径湮阳亭东,盖藉水以名亭也,又东南流人于狂。”湮阳亭即后世堙阳县所在。以河流走向揆之,武林亭在今伊川县昌店镇一带。开皇六年(年)武林县与此武林亭同名,或在此。不过,唐咸享四年(年)复置武林县(后改名武临、颖阳)时,县治在“颖阳故城”(该城也是隋以前纶氏县、颍阳县治)。那么“堙阳县一武林县一轮氏县一嵩阳县”中的武林县和轮氏县会在颍阳故城吗?
《大清一统志》载:“颍阳故城在登封县西南……汉置纶氏县……晋废。后魏天安二年改置颍阳县于此,属中川郡。后周废入堙阳县。唐载初元年,析河南、伊阙、嵩阳二[三]县地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复改曰颍阳,属河南府。”从唐代复置武林县于颍阳故城来看,颖阳故城并未废弃,隋武林县也可能位于颍阳故城,即:开皇六年改堙阳名日武林的同时迁移治所。颍阳故城的前身是两汉的纶氏县,轮与纶音同,那么隋代轮氏县位于颖阳故城也足以成立。因此,汉纶氏县、北魏颍阳县、隋武林县和轮氏县,以及唐武林县和颍阳县,均治一城。如此,则《隋代卷》所定“堙阳一武林一轮氏一嵩阳”的沿革里,不仅包含三次改名,而且至少包含两次迁治。要言之,隋初堙阳县承袭自北魏所置堙阳旧县,在“堙阳故城”;开皇六年改日武林,徙治于“颍阳故城”,轮氏县因之(或先徙治于故武林亭,开皇十八年更名轮氏并徙治“颍阳故城”);大业元年(年)改曰嵩阳,再徙治于今登封市区。
2.郑州内牟、圃田、郏城县
《隋代卷》将郑州(荥阳郡)内牟县的沿革考订为:—内牟县,—郏城县(今按,郏城县废是在大业二年,即年,则郏城县的终年应在年),—圃田县。这一结论源于《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中牟……汉置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东魏初增置广武郡治此。后周移县治圃田。隋郡废,改县曰内牟,属郑州。开皇十六年改曰郏城,大业初又改为圃田县,仍徙旧治。”
据笔者所见,对隋代内牟县沿革最为完整的叙述,见于《太平寰宇记》。今将其节录如下:
(中牟)汉为中牟县……后周武帝保定五年,郡、中牟并移于今县西三十里圃田城置。隋避讳改为内牟。开皇十六年于中牟旧城置郏城县;十八年,又于圃田城中为圃田县,以界内泽为名。大业二年废郏城县,又移圃田县于中牟城置。
史料表明,中牟县在北魏就从汉故城迁到了城西三十里的圃田城。开皇初,改中牟为内牟。开皇十六年(年),自内牟县析置管城县,并于中牟旧城新置郏城县。开皇十八年(年),又将位于圃田城的内牟县改名圃田。大业二年,郏城县废,圃田县迁回中牟故城。直至武德三年(年)复名中牟,中牟城、名才再次合一。因此《读史方舆纪要》所云“开皇十六年改曰郏城,大业初又改为圃田”忽略了这期间县治的移动,《隋代卷》将“郏城”直接作为内牟县—年间的名称也是这个原因。实际上在—年间,郏城、圃田两县并存,前者在汉中牟故城(今河南省中牟县东郊),后者在中牟故城西三十里的圃田城(今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王庄办事处蒋冲村、古城村圃田故城)。
要言之,—年,内牟县治于圃田城,年改名圃田;年由内牟县分置郏城县于中牟故城;年,郏城县废,圃田县徙治于中牟故城。
3.隋代陕州阌乡与湖城县
《隋书·地理志》:“阌乡,旧曰湖城,开皇十六年改焉。”王仲荤认为北周时设阌乡郡,以郡县同名推测北周时已置阌乡县,《隋志》载开皇十六年始改湖城为阌乡是错误的,并举《新唐书》所载隋初路兖为阌乡公证明隋初也有阌乡县。施和金在其基础上指出,开皇十六年当是废湖城县,非改湖城为阌乡,《隋志》有误。因此《隋代卷》定阌乡、湖城二县沿革为—定湖城县沿革为—、。
笔者研读史料,认为这一结论有两点疑问。
第一,开皇十六年以前是否一直存在阌乡县?《隋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这三种书的史源不尽相同,但都指出开皇十六年有改湖城名为阌乡之事。而且如《元和郡县图志》所言“(开皇十六年)移湖城县于今所,改名阌乡”,既然是移于“今所”,说明在移之前,此地并无阌乡。开皇十六年是将湖城县移治于唐阌乡县之所在,并改名阌乡。因此,开皇十六年之前并无阌乡县。
第二,开皇初是否存在阌乡县?王仲荦以隋代路兖受封阌乡县公来证明隋初存在阌乡县,华林甫指出以封爵勾稽郡县名属于不甚妥当的考证手段。用封爵证阌乡之存在并非坚实有效的方法。然北周及隋初或有阅乡县,此种可能性也不可决然否定。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开皇三年(年)《隋口县太兴院比丘惠昌记》拓片提道:“……建弥陀梵像一躯,后依其像而称其名,故为弥陀寺,正在阌城西南六十里。”按弥陀寺在“阌城西南六十里”,碑题名“口县太兴院”,磨泐之字应即“阌”。后世有将“阌乡县”省称“阌县”“阌城”者,如明代《雍大记》载张戬传云“调陕阌县簿,移凤翔普润县令”,清代《阌乡县城碑记》云“维阌城系潼津咽喉”,隋时应亦然。《隋口县太兴院比丘惠昌记》碑立于开皇三年孟夏,可证开皇三年阌乡县犹存。隋初有阌乡而开皇十六年又无,则阌乡县之废或在开星三年*区改革时。阌乡县的实际存在时间,应当是在—年和—年间。
要言之,北周置阌乡郡,领阌乡、湖城二县;开皇三年省阌乡郡、县入湖城,湖城县改隶洛州;开皇十六年湖城县移治阌乡故城,并改名阌乡,湖城县废。
作者简介:冯博文,男,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原载于《历史地理研究》年第4期,限于篇幅,注释及部分内容有删减,如有需要请核对原文。
扫描
近几年,撤县(市)划区可谓常说常新、话题不断,刚开始提到郑州所辖县市化区的有新郑、荥阳、新密、中牟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讨论话题中却没有了新密,只剩下了新郑、荥阳、中牟。
今年6月以来,不到俩月时间,全国10地公布了县级以上的区划调整方案,本轮区划调整范围横跨东中西和东北地区,“撤县(市)划区”的热潮再度掀起。包括:
东部地区的山东烟台、河北邢台、江苏南通;
中部地区的安徽芜湖、江西赣州、湖北荆州;
西部地区的四川成都、青海*南、贵州六盘水;
东北地区的吉林长春……
从县(市)到区,一字之差,相去甚远。撤县(市)设区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民心所向。
近几年,郑州人民的对其呼声也越来越高,前段时间的官方答复“荥阳市何时化为郑州行*区”问题时,表示“目前我市的撤县、市设立市辖区的区划调整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讨论和期待。
那么,在全国区划调整,或者说撤县(市)划区大潮下,郑州人民离殷切期盼的目标,还有多远?
撤县(市)划区,热度再起!年开年,由于疫情,区划调整的步伐受到一定影响。但6月以来,全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区划调整,撤县(市)划区的热度也再次掀起。
四川成都:新津县撤县设区6月19日,四川省民*厅公布《四川省人民*府关于同意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的批复》。批复指出,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
新津设区后,成都市辖区增至12个。
吉林长春:公主岭市划归长春市代管6月19日,吉林官方媒体公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原由四平市代管的县级公主岭市改由长春市代管。
山东烟台:撤销蓬莱市、长岛县,设立蓬莱区6月22日,山东省人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