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宗武
玉羊晚照传说美一山五名故事多
“玉羊晚照”是古代汝州八景之一。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记载:“玉羊山与柏崖山两峰对峙,中间荆水通焉。荆水源出于此,其在山之阴者曰金马泉。此山旧名金华,俗传,自*初平‘叱石成羊’始改今名。州西三十七里,见八景。”玉羊山位于夏店镇河口村以西,庙下镇神沟村、小山沟村以东,长十多华里,海拔米,是汝州西北部众山之冠。除了旧名金华山之外,还被称为禹王山、玉皇山和药王山。一座大山被冠以五个名称,而且每个名称来历的传说都很有趣很生动。玉羊山山之阳半山腰,众山余霞无而此山独留,为古汝州八大景之一,元代进士张正曾写诗赞道:“山势嶙峋耸碧空,日晡斜映晚霞红。松声响静蟾生窟,好景都归眼界中。”明万历《汝州志》有诗赞曰:“一壁崚嶒踞玉羊,苍苍千尺散琳琅;秋深积翠浑如洗,留得残阳倩晚妆。”元、明两朝的两首诗赞颂的都是金华山,诗句“日晡斜映晚霞红”中的“晡”,即申时,就是下午3时至5时。每当此时在西斜日光的照耀下,整座山的南坡,一片金色辉煌,华丽多彩。山因名“金华山”。而“留得残阳倩晚妆”之说,也正是玉羊山的独特之处,也是它被列入汝州八景并称为“玉羊晚照”的根本原因。后来经有关专家到玉羊山实地考察,并取回了岩石标本,化验分析,查找资料,对照研判后,终于弄明白了个中因由。原来玉羊山的暗红色岩石,属长石族中的一种。这种长石中含有的某种物质,可以把照射到它上边的人眼不可见的短波紫外线转变为可见光波范围波长的红色荧光发射出来。这一奥妙的发现,终于揭开了“日晡斜映晚霞红”的科学秘密。禹王山因传大禹治水时登临此山而得名。龙门未开之前,伊河堵塞成湖,经外方山与箕山中间地带漫入汝河。此一片水域号称汝海,汝河水量增大称为“汝阳江”。因为在群山之中禹王山的主峰最高,大禹治水时曾登临此山,观察地形。而后大禹带领民众凿开龙门,伊河水经伊阙先与洛河并流,之后进入*河,不再流入汝河,汝河水量减少。并使得伊河和汝河分别成为*河和淮河的重要支流。因此就有了“打开龙门口,撇干汝阳江”之说。玉皇山名字的由来有三个传说。一说玉皇大帝厌倦了天庭的生活,遂带王母和三女儿下凡人间。玉皇大帝看中了此山盛景,一切烦恼烟消云散。玉皇大帝在此山停留三日,后因天庭要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此山。从此这座山就为玉皇山。二是因刘秀在此山建玉皇庙而得名。据传,西汉末年暮春的一天,刘秀摆脱王莽追兵后信马来到此山下时,人困马乏,正准备驻马歇息之际,忽然看到一股青烟环绕在此山上空,于是驻马感叹曰:“此乃玉皇大帝赐的风水宝地也!”刘秀下马徒步上山,亲自搬运石块垒砌起了一座小庙,并名曰“玉皇庙”,山随庙名。后来,人们在此庙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大庙。再后来,玉皇大帝感其百姓上山烧香之苦,一夜之间把庙宇搬到山脚下了。三是传说上达天庭的必经之路——南天门设在此山,故名玉皇山。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打破了南天门,仅留下一对石门墩在山之阴南大坪上方,石门墩周围遍布南天门城楼上被打碎的砖瓦碎片散落一地山因唐代汝州梁人孟诜在此山采药济民又得药王山之名。孟诜(shen),公元年-公元年,唐代汝州梁县新丰乡子平里人(今河南省汝州市陵头镇孟庄村),著名学者、医学家、饮食家,其著作《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孟诜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孟诜进士及第,睿宗在藩时,召为侍读。长安(公元年-公元年)中为同州刺史,故世称孟同州。曾于垂拱(公元年-公元年)初年在朝廷中任凤阁舍人。凤阁舍人属中书省官员,掌管进奏,参议表章,起草诏书,劳问有功将帅,察天下冤狱等事,权力很大。有一天,孟诜在凤阁侍郎刘祎之家里见到武则天赐给刘的银子时说:“这是用药(银)水涂抹的假银子,一烧便知。”刘放火中一烧,顷刻化成锡水。武后知道了这件事,对孟诜很不满意,便将他降为台州(在浙江)司马,后又升为春官侍郎(礼部副职)。太子相王李旦仰慕孟的才学,召他为侍读,负责讲解经学。长安三年(公元年),拜同州刺吏,加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公元年-公元年)中,告老还乡,致仕归禹王之山,日以药饵为事,卒年93岁。孟诜喜好并精通医药、养生之术,与名医孙思邈过从甚密。归隐后常驻禹王山阴采集草药,在塘沟坪以西大塘沟里一山洞内按方炮制采集之草药,济世救人。至今在刘窑村南大塘沟里一山洞内,孟诜当年炮制中药的遗迹尚存。他年纪虽大,但身体很好。有人问他是怎样保养身体的,他说:“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人们听了十分信服。公元年,相王李旦当了皇帝(睿宗),十分想念孟诜,便下诏叫他入朝做官,孟以年老为由婉言谢绝。次年,睿宗不忘旧好,赐给孟诜绸缎百匹,又命河南府于春秋二季送羊、酒、食物给孟诜。开元(公元年-公元年)初,河南府尹毕构认为孟的高风亮节可与东汉有名的隐士向长(字子平)相媲美,遂将孟诜居住的村庄命名为“子平里”。后人为永世纪念孟诜,遂称禹王山为“药王山”。禹王山被称为玉羊山则更是大有来历。玉羊山堪称奇妙者莫过于一曰,群“羊”卧山。玉羊山全山几乎都被暗红色岩石覆盖,但其阳坡山腰间却夹杂着很多白色硅石(当地老百姓叫白马牙石),零散地裸露在地表,并且呈现一条又宽又长的带状分布。这些散露在地表的白马牙石,远远望去仿佛就象群羊卧山。(如下图)玉羊山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称为“叱石为羊”的神话故事。
事本晋葛洪《神仙传·*初平》:“*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有良谨,便将其带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生死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字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闻之。即随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见,悲喜语毕,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阳耳。’初起往视之不见,但见白石而还。谓初平曰:‘山阳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这就是有名的*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据传*初平在其中修行的“金华山石室”就是现在刘窑村南,玉羊山北麓的头道沟的一孔石窑。石窑中尚有*大仙修行时留下的生活遗迹。到清代,有人对“玉羊晚照”这一景观是肯定的,但对“叱石成羊”的神话却颇不以为然。有诗曰:“初平幻术本荒唐,叱咤何能化吉羊。古垒由来多积石,柔毛宛似卧斜阳。补牢莫笑桑榆晚,司牧须怜羵(fen)首牂(zang)。试看落霞红不尽,群生犹幸沐余光。”玉羊山位于今汝州市夏店乡之西北处,背阴山脚下有一条叫紫荆河的小河向东南流去,汇入荆河通向北汝河,再进淮河,最终汇入东海。玉羊山犹如一只昂首挺胸的领头羊,使位于四周的将冈山、銮驾山、樱桃山、柏崖山、打虎坪山等峰峦向它俯首而立,每当夕阳西下之时,山上芳草也像蒙上了金色,岚雾如烟,令人心旷神怡。清朝初年,刘姓兄弟讳彦章、彦成二人随其父,讳迁善者由老家偃师佃庄镇东马庄先是迁徙至登封颖阳镇,再由颖阳镇迁至玉羊山阴金马泉以上三华里处,开疆拓土建立了刘窑村。刘窑村紧靠玉羊山北山根,依山而建,北有銮驾山,西有将冈山,东有樱桃山、柏崖山,行*区划上虽属于临汝县夏店乡管辖,但其北距伊川县的何庄村只有3华里,和何庄村搭边种地,东北到登封的李沟村也不过只有十来华里。是一个典型的处于临汝、伊川、登封三县,平顶山、洛阳、郑州三市交界处的小山村。
公元年7月11日(中国农历丙戌年六月十三),我就出生在这个群山环绕、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里。从中国传统的朝代划分习惯上来说,当时还属于中华民国时期。照其后的说法,那还是解放以前。(未完待续)“点赞、留言、转发,人间三大真情”
东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