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论文李晓杰等水经middot
TUhjnbcbe - 2021/6/5 11:04:00

期刊索引

《历史地理研究》年第1期,第1-24页

李晓杰1杨智宇1*学超1

杨萧杨2赵海龙3袁方4

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3.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江苏苏州;4.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江西南昌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以水道为纲记载地理信息的著名典籍,对于研究早期水道情况和*区变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往对《水经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版本流传与郦学史方面,对郦注本文尚乏深入而细致的地理学方面的探究。因此,在文本校勘与史源探求工作的基础之上,选取《水经注》卷十五《洛水篇》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郦注所记载的洛水相关水道与城邑进行全面的考释与系统的复原,不失为在《水经注》本体研究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此外,以古今对照的形式编制出的《水经·洛水注河流名称古今对照表》与《水经·洛水注图》,不仅可以直观而形象地展现研究的结论,同时也可为相关研究者研读《水经注》提供便利。本文分上下篇,上篇已先行刊布*,下编研究的范围自洛水东出散关至最终与河水交汇部分。

作者简介

李晓杰,男,年生,河北唐山人,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治地理、中国古代史、《水经注》及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杨智宇,男,年生,云南宜良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学超,男,年生,福建漳州人,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历史*区地理、历史地理文献、《水经注》等方面的研究;杨萧杨,男,年生,北京人,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赵海龙,男,年生,博士,河南平舆人,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等方面的研究;袁方,男,年生,安徽涡阳人,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宋史等方面的研究。

又东北出散关〔〕南,

〔〕散关汉魏关塞。东汉为八关都尉治所。参注〔〕

洛水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

〔〕此是也。

〔〕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穆天子传》卷五:“天子西征,升于九阿,南宿于丹*。”[1]

洛水又东与豪水〔〕会,水出新安县〔〕密山〔〕〔〕,南流,历九曲东,而南流入于洛。洛水之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疏,故以石墨名山矣。

〔〕豪水今段村河。其水位于甘棠河(郦《注》临亭川水)以东,南流入洛河。

〔〕新安县秦置县,至北魏不改。《穀水篇》载有新安县故城,在今河南义马市千秋路街道二十里铺村附近。其地有秦、汉时期城址,习称新安故城[2]。

〔〕密山今河南宜阳县香鹿山镇留村附近山地,段村河发源于此。按,豪水及密山亦见于《山海经》(参注〔〕),但与郦《注》所指不同[3]。郦《注》下文惠水及白石之山、瞻水及娄涿之山、谢水及瞻诸之山、交触之水及廆山情况亦同。

〔〕洛水又东与豪水会水出新安县密山《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六经》:“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4]

〔〕石墨山今锦屏山,位于河南宜阳县城区南。《隋书》卷三〇《地理志》河南郡兴泰县下有“石墨山”[5]。《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寿安县:“石墨山,在县西南三里。”[6]唐寿安县治今宜阳县城区,锦屏山正在其“西南三里”处。又,今锦屏山又煤矿,“石墨山”之名当与之有关。

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东出关,绝惠水〔〕。又径清女冢〔〕南,冢在北山上。《耆旧传》云,斯女清贞秀古,迹表来今矣。枝渎又东径周山〔〕,上有周灵王冢〔〕。《皇览》曰: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盖以王生而神,故谥曰灵。其冢,人祠之不绝。〔〕又东北径柏亭〔〕南。《皇览》曰:周山在柏亭西北。〔〕谓斯亭也。又东北径三王陵〔〕,东北出。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子朝作难,西周*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帝王世纪》曰:景王葬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而复传言在此,所未详矣。又悼、敬二王,稽诸史传,复无葬处。今陵东有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枝渎东北历制乡〔〕,径河南县王城〔〕西,历郏鄏陌〔〕。杜预《释地》曰:县西有郏鄏陌。〔〕谓此也。枝渎又北入穀,盖经始周启,渎久废不修矣。

〔〕枝渎指洛水北岸之分流。其水当自今河南宜阳县香鹿山镇附近北出,沿周山南侧东北流,至洛阳市涧西区长春路街道附近流入穀水。

〔〕惠水今郭坪河。参注〔〕。

〔〕清女冢今址无确考,当在今河南洛阳市洛龙区新店街道西北。

〔〕周山今山名同,位于河南洛阳市涧西区。

〔〕周灵王冢在今周山上[7]。

〔〕皇览曰至人祠之不绝《史记》卷四《周本纪》“灵王崩”下《集解》:“《皇览》曰:灵王冢在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盖以灵王生而有髭,而神,故谥灵王。其冢,民祀之不绝。”[8]《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河南县“北城门名乾祭”下刘昭注:“《皇览》曰: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周灵王冢,民祠之不绝。”[9]

〔〕柏亭在今河南洛阳市涧西区瀛洲街道西南、周山南麓。

〔〕皇览曰周山在柏亭西北《史记》卷四《周本纪》“灵王崩”下《集解》:“《皇览》曰:灵王冢在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10]

〔〕三王陵在今周山上[11]。

〔〕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按,《西征赋》崔浩注今已不传,疑郦《注》“‘定’当为‘敬’”之文为潘岳《西征赋》“咨景悼以迄丐,*凌迟而弥季”[12]之下崔浩原注。又,“丐”又作“匄”,与“定”形近,崔浩所注之“定”或本作“匄”字,杨《疏》辨之已详。

〔〕帝王世纪曰至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雒阳县“有狄泉在城中”下刘昭注:“《帝王世记》曰:狄泉本殷之墓地,在成周东北,今城中有殷王冢是也。又太仓中大冢,周景王也。”[13]

〔〕制乡当在今河南洛阳市涧西区瀛洲街道三山社区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攻蒯,蒯溃”下杜预注:“河南县西南蒯乡是也。”[14]《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河南县:“有蒯乡。”刘昭注:“《晋地道记》曰:在县西南,有蒯亭。”[15]《史记》卷九八《傅靳蒯成列传》“蒯成侯緤者”下《正义》:“《括地志》云:蒯亭在河南西十四里苑中。”[16]唐河南县治今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南隋唐洛阳城遗址内,三山社区正在其“西十四里”处。按,“蒯乡”“蒯亭”当即郦《注》“制乡”,熊《疏》辨之已详。

〔〕王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西工区、涧西区。其地有东周王城遗址。《史记》卷四《周本纪》“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下《正义》:“《括地志》云: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周公新筑,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17]同书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乃营成周、洛邑”下《正义》引《括地志》略同[18]。唐河南县治今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南隋唐洛阳城遗址内,由之可知王城所在。王城北城墙大致在今洛阳市西工区纱厂西路、纱厂南路一带[19],东城墙北段在今洛阳市西工区光华路一带[20],西城墙在今涧河以西,南城墙西段在今洛阳市西工区丽春东路一带[21]。

〔〕郏鄏陌在今河南洛阳市涧西区长春路街道一带。

〔〕杜预释地曰县西有郏鄏陌《史记》卷四〇《楚世家》“昔成王定鼎于郏鄏”下《集解》:“杜预曰:郏鄏,今河南也,河南县西有郏鄏陌。”[22]

洛水自枝渎又东出关〔〕,惠水〔〕右注之,世谓之八关水。戴延之《西征记》谓之八关泽,即《经》所谓散关。鄣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即杨僕家僮所筑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阳〔〕,东南流与瞻水〔〕合,水东出娄涿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水又东南,谢水〔〕北出瞻诸之山〔〕,东南流〔〕,又有交触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惠水又南流径关北城二十里者也〔〕。其城西阻塞垣,东枕惠水。灵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率五营士屯都亭,置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等八关都尉官〔〕,治此。函谷为之首,在八关之限,故世人总其统目,有八关之名矣。其水又南流,入于洛水。《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阳,而南流注于洛。〔〕谓是水也。

〔〕洛水自枝渎又东出关“关”,汉函谷关南路关塞之一,即经文所谓“散关”。其城址当在今河南宜阳县香鹿山镇夏街村、李营村、锁营村一带[23]。

〔〕惠水又名八关水,即今郭坪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惠水在延秋镇西宜阳境内。”[24]所指即郭坪河。又,据郦《注》,惠水纳交触之水之后方径散关东,然今郭坪河与牌窑河(郦《注》交触之水)交汇处与洛河已极为接近,南流空间不多,疑此处河道古今有异。按,郦《注》上文叙洛水枝渎横绝惠水,并未言及交触之水,颇疑郦《注》所载惠水可能循洛水枝渎东流,与交触之水会,而后循今牌窑河下游河道流入洛水。

〔〕即杨僕家僮所筑矣《汉书》卷六《武帝纪》“徙函谷关于新安”下颜师古注:“应劭曰:时楼船将*杨僕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25]

〔〕白石山今河南新安县南李村镇窑场村附近秦岭山地,郭坪河发源于此。

〔〕惠水出白石山之阳《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六经》:“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26]

〔〕瞻水今郭坪河北岸支流,发源于河南新安县磁涧镇大石湾,于宜阳县香鹿山镇小潘寨附近流入郭坪河。

〔〕娄涿之山今河南新安县磁涧镇大石湾附近秦岭山地。

〔〕东南流与瞻水合至而南流入惠水《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六经》:“又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27]

〔〕谢水今郭坪河北岸支流,发源于河南宜阳县香鹿山镇砖古窑村,于郭坪村附近流入郭坪河。

〔〕瞻诸之山今河南宜阳县香鹿山镇砖古窑村附近秦岭山地。

〔〕谢水北出瞻诸之山东南流《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六经》:“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28]

〔〕交触之水今牌窑河。

〔〕廆山今河南宜阳县香鹿山镇寨东洼附近秦岭山地,牌窑河发源于此。

〔〕又有交触之水北出廆山南流《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六经》:“又西十里,曰廆山……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29]

〔〕惠水又南流径关北城二十里者也“关北城”,原作“关城北”,《注疏》本同,今据《大典》本、*本、《注笺》本、《五校》稿本、《注释》本改。全《校》:“(‘关北’后)有脱字。”

〔〕灵帝中平元年至八关都尉官《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平元年)三月戊申,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将兵屯都亭,置八关都尉官。”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30]

〔〕山海经曰至而南流注于洛《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六经》:“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31]

洛水又与虢水〔〕会,水出扶豬之山〔〕,北流注于洛水。〔〕之南则鹿蹏之山〔〕也,世谓之非山〔〕。其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水〔〕发于东麓,北流注于洛水也。〔〕

〔〕虢水今崔村河。

〔〕扶豬之山今西老羊坡一带山地,崔村河发源于此。按,虢水及扶豬之山亦见于《山海经》(参注〔〕),但与郦《注》所指不同[32]。

〔〕洛水又与虢水会至北流注于洛水《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四经》:“西五十里,曰扶豬之山……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33]

〔〕鹿蹏之山又名非山、纵山,即今半坡山(半壁山),甘水河发源于其东麓。

〔〕世谓之非山“非山”,《注释》本同,《大典》本、*本、《注笺》本作“非也”,《五校》稿本作“非山也”,《注疏》本作“纵山非也”。

〔〕甘水今甘水河。

〔〕之南则鹿蹏之山也至北流注于洛水也《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四经》:“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34]

又东北过河南县〔〕南,

〔〕河南县战国秦置县,至曹魏不改。

《周书》称周公将致*,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孝经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南有甘洛城〔〕,《郡国志》所谓甘城也〔〕。《地纪》曰:洛水东北过五零陪尾北,与涧、瀍合。是二水东入千金渠〔〕,故渎存焉。

〔〕周书称周公将致*至以为天下之大凑《逸周书·作雒解》:“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周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将致*,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百里,南系于洛水,地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35]《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州郡部》引《周书》:“周公将致*,乃作大邑于洛,北因邙山,以为天下之凑也。”[36]

〔〕孝经援神契曰至谓之洛邑《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州郡部》引《援神契》:“八方之广,周洛为中,于是遂筑新邑,营定九鼎,以为王之东都之洛邑。”[37]

〔〕甘洛城又名甘城、鉴洛城,在今河南洛阳市洛龙区科技园街道侯城村附近。《水经·甘水注》:“余按,甘水东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世谓之鉴洛城,鉴、甘声近,即故甘城也。为王子带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至称焉。”所指即此城。侯城村在甘水河“东十许里”处之洛河南岸。

〔〕郡国志所谓甘城也《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河南县:“又有甘城。”[38]

〔〕是二水东入千金渠指涧水(今涧河)、瀍水(今瀍河)向东流入千金渠。千金渠,即穀水东出的人工渠道。根据《水经·穀水注》的记载,穀水自河南城西北折而东流至洛阳城下。此段河道流经千金堨(在今河南洛阳市洛阳一中附近),又被称作千金渠,其流路自今河南洛阳市东周王城遗址西北侧东出,大致沿中州渠一线东北流至孟津县平乐镇附近,折东流至汉魏洛阳故城[39]。

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

〔〕洛阳县战国秦置县,至曹魏不改。

〔〕又东过洛阳县南按,《水经》及郦《注》所载此段洛水河道较今洛河偏南,其流路大致经由今河南偃师市佃庄镇、西大郊村、朱圪垱村、东大郊村、西洼村、东洼村等地东流,至岳滩镇附近循今伊河东流,复与今洛河河道相合[40]。

〔〕伊水今伊河。按,《水经》及郦《注》所载伊水下游河道与今伊河不同。《水经·伊水注》载:“伊水又东北至洛阳县南,经圜丘东……伊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其中所载圜丘在今河南洛阳市洛龙区佃庄镇王圪垱村南,汉魏时期伊水当经由其东侧[41],东北流注洛水故道(参注〔〕)。

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诰》曰: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凑。方六百里,因西为千里〔〕。〔〕《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司马迁《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挚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汉高祖始欲都之,感娄敬之言,不日而驾行矣。〔〕属光武中兴,宸居洛邑,逮于魏晋,咸两宅焉。故《魏略》曰:汉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隹。魏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隹加水。〔〕《长沙耆旧传》云:祝良,字召卿,为洛阳令。岁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水起,甘雨登降。人为歌曰:天久不雨,烝人所失。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沱下雨。〔〕则县司及河南尹治〔〕。司隶,周官也。汉武帝使领徒隶,董督京畿,后因名司州焉。《地记》曰,洛水东入中提山间,东流会于伊是也。昔*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昔王子晋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浮丘同游伊、洛之浦。〔〕含始又受玉鸡之瑞于此水〔〕,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

〔〕洛阳指洛阳城,在今河南洛阳市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交界处。其地有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系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42]。

〔〕故洛诰曰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尚书·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43]

〔〕因西为千里“西”,原作“西八百里”,《五校》稿本、《注释》本作“方八百里”,今据《大典》本、*本、《注笺》本、《注疏》本改。按,《太平御览》引《逸周书》此句作“因西土为方千里”,参注〔〕。杨《疏》:“此只当从《逸周书》增‘土’字、‘方’字,作‘因西土为方千里’,不必别增字也。”

〔〕其城方七百二十丈至因西为千里《逸周书·作雒解》:“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周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将致*,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七百里。南系于洛水,地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制郊甸方六百里,国西土为方千里。”[44]《太平御览》卷一五七《州郡部》引《周书》曰:“郊田方六百里,因四土为方千里。”[45]按,《逸周书》此处原文当作“因西土为方千里”,王念孙辨之已详[46]。

〔〕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冬十一月,晋魏舒、韩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47]

〔〕司马迁自序云至今之洛阳《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集解》:“徐广曰:挚虞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48]

〔〕汉高祖始欲都之至不日而驾行矣《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欲长都雒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49]《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50]

〔〕故魏略曰至除隹加水《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戊午幸洛阳”下裴松之注:“《魏略》曰: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变‘雒’为‘洛’。”[51]

〔〕长沙耆旧传云至滂沱下雨《北堂书钞》卷九〇《礼仪部》引《长沙耆旧传》:“祀良,字召卿,为洛阳令。时亢旱,祈雨不得。良乃暴身阶庭,告诚引罪,自辰至申,紫云沓起,甘雨乃降。民歌之曰:‘天久不雨,蒸民失所。天王自出,祝令时苦。精符感应,滂沱而下。’”[52]《太平御览》卷五二九《礼仪部》引《长沙郡耆旧传》:“祝良为洛阳令,时亢旱,天子祈不得,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民为之歌曰:‘天久不雨,烝民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沲而下。’”[53]

〔〕则县司及河南尹治按,此句文本疑有讹误。熊《疏》:“‘则县’二字倒置,‘司’下脱‘州’字耳。”其论可备一说。

〔〕昔*帝之时至今河图视萌篇是也《宋书》卷二七《符瑞志》:“(*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雾三日三夜……雾除,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54]《艺文类聚》卷二《天部》引《帝王世纪》:“*帝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川之上,见大鱼,杀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55]《初学记》卷六《地部》引《帝王世纪》:“*帝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56]

〔〕昔王子晋好吹凤笙至与浮丘同游伊洛之浦《列仙传》:“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邱公接以上嵩高山。”[57]《艺文类聚》卷七《山部》及《初学记》卷五《地部》引《列仙传》文字略同。[58]

〔〕含始又受玉鸡之瑞于此水《艺文类聚》卷一〇《符命部》引《帝王世纪》:“汉昭灵后名含始,游浴池,有玉鸡衔赤珠出,刻曰:‘玉英,吞此者王。’含始吞之生高祖。”[59]《初学记》卷六《地部》引《帝王世纪》:“昭灵后名含始,游于洛池,有玉鸡衔赤珠,刻曰:‘玉英,吞此者王。’含始吞之,生汉祖刘季。”[60]

洛水又东,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径合水坞〔〕,而东北流注于公路涧〔〕,但世俗音讹,号之曰光禄涧,非也。上有袁术固〔〕,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五里,有一水,渊而不流。〔〕故溪涧受其名也。合水北与刘水〔〕合,水出半石东山〔〕,西北流径刘聚〔〕,三面临涧,在缑氏〔〕西南,周畿内刘子国〔〕,故谓之刘涧〔〕。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合水又北流注于洛水也。

〔〕合水今铁窑河-浏涧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五《山川志》:“合水出半石山,今青罗山。”[61]今铁窑河源出青罗山,北流入浏涧河,浏涧河北流至今河南偃师市顾县镇入伊河,即郦《注》合水所指。唯此区域古今河流流路不同,郦《注》合水在今顾县镇北又大致循今伊河河道北流,至岳滩镇东入洛水。

〔〕半石之山今青罗山。《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缑氏县:“半石山,在县南十五里。”[62]北宋缑氏县治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青罗山正在其“南十五里”处。

〔〕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山海经》卷五《中山经·中次七经》:“又东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63]

〔〕合水坞疑在今河南偃师市大口镇南坞张村、南坞李村附近。

〔〕公路涧今涧河-浏涧河溪谷。《魏书》卷九《肃宗纪》:武泰元年,“群盗烧劫巩县以西,关口以东,公路涧以南”[64]。《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缑氏县:“隋大业十年移据公路涧西,凭岸为城,即今县是也。”[65]《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缑氏县:“半马涧……上接佛光谷,下彻公路涧。”“公路垒、公路涧,在县西南三里。”[66]综合以上史料,并参以此段及《伊水篇》郦《注》所载合水与公路涧、刘水及伊水枝津等三水相对位置可知,公路涧当为今涧河-浏涧河溪谷之通称。

〔〕袁术固在今河南偃师市大口镇引礼寨村南。《通典》卷一七七《州郡》河南府缑氏县:“县西南公路涧上有袁术固,四周绝涧甚险,俗云光禄涧。”[67]《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缑氏县:“袁术固,一名袁公坞,在县西南十五里。《宋武北征记》曰:‘少室山西有袁术固,可容十万众,一夫守隘,万人莫当。’”[68]《元和郡县图志》缑氏县治今偃师市缑氏镇,其“西南十五里”处引礼寨村南,有山名虎元岗,周围三面临涧(其中西侧为公路涧),地势险要,与史载袁术固形势相符。

〔〕有一水渊而不流此句描述今涧河之水在虎元岗西侧积瀦成潭之状貌。

〔〕刘水今浏河。其水流经今刘国故城遗址(郦《注》刘聚)东。弘治《偃师县志》卷一《山川》:“刘涧河在县南五十里。”[69]所指即今浏河。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五《山川志》以马涧河当刘水[70],误。

〔〕半石东山今西九龙角,浏河发源于此。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半石东山,即东万安山。”“按,半石东山俗呼董望山,‘董望’者,‘东万安’之合转也,亦名西九龙山,绕石堂、大之北,东对东九龙山,刘水出焉,俗名口子。”[71]

〔〕刘聚在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陶家村北。其地有春秋至汉时期城址,习称刘国故城,即春秋刘国所在[72]。

〔〕缑氏指缑氏城,在今河南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参注〔〕。

〔〕周畿内刘子国《汉书》卷二八《地理志》河南郡缑氏县:“刘聚,周大夫刘子邑。”[73]

〔〕刘涧今浏河下游溪谷。

又东过偃师县〔〕南,

〔〕偃师县战国秦置县,至曹魏不改。

洛水东径计素渚〔〕。中朝时,百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名。又直偃师故县南,与缑氏分水。〔〕

〔〕计素渚古洛水中沙洲,在今河南偃师市顾县镇安滩村东。《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戴延之《西征记》曰:次前至*马坂,去计素绪十里。”[74]《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缑氏县:“*马坂,在县西北十里。戴氏《西征记》云:次前至*马坂,去计索渚十里。”[75]按,“计素绪”“计索渚”皆“计素渚”之讹。乾隆《偃师县志》卷三《山川志》:“今县西有*蟒崖,疑即*马坂。‘马’‘蟒’声相近。”[76]据顺治《偃师县志》、康熙《偃师县志》,*蟒崖旧名*马崖[77],其地正在北宋缑氏县治(今缑氏镇)‘西北十里’处,乾隆《偃师县志》说是。如此,则计素渚当在其东北十许里古洛水中,即今安滩村东。

〔〕又直偃师故县南与缑氏分水此句描述汉晋时期洛水计素渚段之北正对偃师县城,其南则为缑氏县境。偃师县废于西晋。

又东,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导源少室山〔〕,西流径穴山〔〕南,而北与少室山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休水。休水又左会南溪水〔〕,水发大穴南山〔〕,北流入休水。休水又西南,北屈,潜流地下。其故渎北屈出峡,谓之大穴口〔〕。北历覆釜堆〔〕东,盖以物象受名矣。又东届零星坞〔〕,水流潜通,重源又发。侧缑氏原〔〕,《开山图》谓之缑氏山也,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鹄斯阜,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屣。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远,莫能辨之。刘向《列仙传》云:世有箫管之声焉。休水又迳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所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休水又西转北屈,径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空密陵元侯郑袤庙碑》〔〕,文缺不可复识。又有《晋城门校尉昌原恭侯郑仲林碑》,晋泰始六年立。休水又北流注于洛水。

〔〕休水河源段指今来定河-马涧河(九龙角峡谷以上段),潜流段今无对应河道,复出段指今干沟河。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以今干沟河当休水[78],乾隆《偃师县志》卷三《山川志》以今马涧河当休水[79]。按,二说皆有未洽。据郦《注》所载休水与缑氏原、延寿城之相对位置,郦《注》休水下游指今干沟河无疑,但干沟河上游水系并不具备郦《注》所描述之特征;马涧河上游水系特征与郦《注》所载相符,但下游又不符合郦《注》记载。乾隆《偃师县志》卷三《山川志》:“(万安山南溪水)又由佛光谷西流六七里即涸,正其潜流地下处。”[80]郦《注》时期,马涧河水流至今九龙角峡谷处时,或亦存在干涸现象,导致郦氏误以此水“潜流地下”,而视今干沟河为其“重源又发”之水。

〔〕少室山今山名同。

〔〕穴山今东九龙角一带山地。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大穴南山即《偃师志》所谓香炉山也,北下西转为东九龙山,皆大穴山。”[81]

〔〕少室山水今柏峪河。

〔〕南溪水今稻田河。

〔〕大穴南山今*龙洞山、马鞍山一带山地。乾隆《偃师县志》卷三《山川志》:“《水经注》云:休水导源少室山西,又左会南溪水,发大穴南山。”其下注云:“即今马鞍山。”[82]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大穴南山即《偃师志》所谓香炉山也。”[83]所指山地稍嫌偏东,兹不从。

〔〕大穴口今东、西九龙角间山口。

〔〕覆釜堆当在今河南偃师市府店镇口孜村西。《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缑氏县:“缑氏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按卢氏《嵩山记》云:‘覆釜堆,亦名赴父堆,即缑岭也。’”[84]此处以覆釜堆指今缑山,备考。参注〔〕。

〔〕零星坞当在今河南偃师市府店镇夹沟村附近。《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缑氏县:“灵星坞,一名延寿城。”[85]此处以“灵星坞”(零星坞)为延寿城之别名,备考。参注〔〕。

〔〕缑氏原又名缑氏山、抚父堆,即今缑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缑氏县:“缑氏山,在县东南二十九里。”[86]《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缑氏县:“缑氏山,在县东南二十里。”[87]《元和郡县图志》缑氏县治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浏涧河西岸,《太平寰宇记》缑氏县治今缑氏镇,今缑山正与上述二则史料所载“缑氏山”地望相符。

〔〕子晋祠在今缑山顶。武周时曾重修子晋祠,更名为昇仙太子庙,立《昇仙太子碑》,碑今犹存于故址。

〔〕延寿城又称缑氏城,即缑氏县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其地有一东周至汉时期城址[88],习称滑王城、滑国故城。据郦《注》,其地为缑氏县治。《史记》卷五《秦本纪》“兵至滑”下《正义》:“《括地志》云:缑氏故城在洛州缑氏县东二十五里,滑伯国也。”[89]《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缑氏县:“本汉旧县,古滑国也,《左传》曰:‘秦师灭滑。’其后属晋,至秦、汉为县,因山为名。隋大业十年移据公路涧西,凭岸为城,即今县是也。”[90]《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缑氏县:“按,此前缑氏县在今县东南二十五里缑氏故城。后魏太和十七年省并入洛阳。”[91]以上史料所指缑氏县治今偃师市缑氏镇西、浏涧河西岸,滑国故城正在其东偏南“二十五里”处。又,《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缑氏县:“古滑城,在县东一十八里。”[92]宋缑氏县治今偃师县缑氏镇,滑国故城正在其东“一十八里”处。按,注〔〕、注〔〕所引《太平寰宇记》文以覆釜堆指今缑山,以零星坞为延寿城之别名,核诸地形,似较郦《注》所载合理。加之,郦《注》此段记载休水潜流,与实际地理情况亦不符,故颇疑此段郦《注》有误,存在重复记载之处。

〔〕王莽更名中亭《汉书》卷二八《地理志》河南郡缑氏县:“莽曰中亭。”[93]

〔〕仙人观在今河南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附近。

〔〕有司空密陵元侯郑袤庙碑“元”,《注释》本、《注疏》本同,《大典》本、*本、《注笺》本、《五校》稿本作“光”。又,“郑袤庙碑”,《注释》本、《注疏》本同,《大典》本、*本、《注笺》本作“郑庙碑”,《五校》稿本作“郑冲庙碑”。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按,《晋书》郑袤位司空,封密陵侯,谥曰元,此云‘密陵光侯郑庙’,盖讹‘元’为‘光’而漏‘袤’字耳。”按,“庙”“袤”音近,《大典》本等作“郑庙碑”,或系“郑袤碑”之讹。又,《司空密陵元侯郑袤庙碑》已佚。《艺文类聚》录有西晋潘岳《司空郑衮碑》(按,当作“司空郑袤碑”),《文选》李善注引西晋潘岳《密陵侯郑公碑》,碑名皆可与郦《注》所载《司空密陵元侯郑袤庙碑》(或名《司空密陵元侯郑袤碑》)相应,疑所指为一。兹分别移录二碑文于下。《司空郑衮碑》:“陈谟台阶,翼和鼎实,显绩成于台省,清风畅于所莅。故能老安少怀,远至迩亲。凡厥搢绅之士,所以挹酌洪流,含咀英芳者,犹旱苗之仰膏雨,湛露之晞昭阳也。铭曰:於铄元侯,则天垂象。弘操岳峻,宇量深广。允恭克让,宣哲清朗。有始有卒,可大可久。言由忠信,行履孝友。光光金貂,再冠其首。赫赫皇符,仍拆其部。义格皇穹,德冠群后。清风显烈,没而不朽。”[94](《艺文类聚》卷四七《职官部》)《密陵侯郑公碑》:“公虽违华衮,犹朱其绂。”[95](《文选》卷六〇《行状》李善注)

洛水又东径百谷坞〔〕北。戴延之《西征记》曰:坞在川南,因高为坞〔〕,高十余丈。〔〕刘武王西入长安,舟师所保也。

〔〕百谷坞在今河南巩义市回郭镇柏峪村。《晋书》卷一一九《姚泓载记》、《宋书》卷四五《王镇恶传》、《魏书》卷二一《咸阳王禧传》、《周书》卷一五《于谨传》等载有“柏谷坞”(或作“栢谷坞”)[96],即此百谷坞。唐代裴漼《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寺西北五十里有柏谷墅,群峰合沓,深谷逶迤,复磴缘云,俯窥龙界,高顶拂日,傍临鸟道,居晋成坞,在齐为郡。”[97]《通典》卷一七七《州郡》河南府缑氏县:“栢谷坞在县东北。”[98]唐中后期缑氏县治今偃师市缑氏镇,少林寺即登封市少林寺,综合以上二则史料,可以判断柏谷坞在今巩义市回郭镇附近。此处有柏峪村,其名与“柏谷”相应。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六《古迹志》“隋柏谷坞寺”下以为柏谷坞在百峪(即今柏峪)[99],其说可从。又,偃师市缑氏镇有柏谷坞村,非古柏谷坞,乾隆《河南府志》辨之已详。

〔〕因高为坞“高”,《大典》本、《五校》稿本、《注释》本同,*本、《注笺》本作“而”,《注疏》本作“原”。朱《笺》:“宋本作‘高’。”杨《疏》:“《通鉴》晋义煕十二年注引此亦作‘高’。然考《寰宇记》引戴延之《西征记》‘坞在川南,因原为坞’,又云‘坞西有二寺,亦在原上’,则作‘因原’无疑。”

〔〕戴延之西征记曰至高十余丈《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缑氏县:“戴延之《西征记》云:坞在川南,因原为坞,高数丈。”[]

洛水又北,阳渠水〔〕注之。《竹书纪年》:晋襄公六年,洛绝于。即此处也。

〔〕阳渠水即穀水东出的人工渠道。根据《水经·穀水注》的记载,穀水自河南城西北折而东流经由洛阳城下,至偃师县注入洛水。其中洛阳城以下河段被称作阳渠水,其流路自汉魏洛阳故城東出,经由今河南偃师市南,至山化镇西南入洛[]。

洛水又北径偃师城〔〕东,东北历鄩中〔〕,水南谓之南鄩〔〕,亦曰上鄩也。径訾城〔〕西,司马彪所谓訾聚也〔〕,而鄩水〔〕注之。水出鄩溪〔〕,其水南流,世谓之温泉水。水侧有僵人穴〔〕,穴中有僵尸。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曰有此尸。尸今犹在。夫物无不化之理,魄无不迁之道,而此尸无神识,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未若正形之速迁矣。鄩水又东南,于訾城西北东入洛水。故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谓之北鄩,于是有南鄩、北鄩之称矣。又有鄩城〔〕,盖周大夫鄩肸之旧邑。

〔〕偃师城即偃师县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偃师老城。《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偃师县:“汉属河南,即今县理是也。”[]宋偃师县治即今偃师老城。

〔〕鄩中今河南偃师市山化镇、巩义市回郭镇洛河沿岸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郊、鄩溃”下杜预注:“河南巩县西南,有地名鄩中。”[]

〔〕南鄩又名上鄩,今巩义市回郭镇洛河南岸一带。此地有北罗村,旧名罗庄。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上鄩,今罗庄,以鄩盻子罗得名也。”[]其说可资参考。

〔〕訾城在今河南巩义市回郭镇小訾殿村。《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杜预注、《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巩县下载有“訾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太祖乾德元年:“(闰十二月)辛未,命司天监浚仪赵修己、内客省使王仁瞻等改卜(葬宣祖)于西京巩县西南四十里邓封乡南訾村。”[]南訾村当即訾城故地,宋巩县治今巩义市站街镇老城村,小訾殿村正在其“西南四十里”处。乾隆《河南府志》卷五六《古迹志》即以訾城在小訾殿[],可从。

〔〕司马彪所谓訾聚也《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巩县:“有东訾聚,今名訾城。”[]

〔〕鄩水又名温泉水,今古龙泉。《史记》卷七〇《张仪列传》“塞什谷之口”下《正义》:“《括地志》云:温泉水即寻,源出洛州巩县西南四十里。《注水经》云鄩城水出北山鄩溪。”[]唐巩县治今巩义市站街镇老城村,古龙泉正在其“西南四十里”处。《大明一统志》卷二九河南府《山川》:“鄩溪在偃师县东北一十四里。”[]其中“鄩溪”即指今古龙泉。古龙泉出山处之寺沟村一带亦名孙家湾,旧名鄩溪湾,可与“鄩水”“鄩溪”之名相应。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六《古迹志》:“龙泉寺在偃师东鄩溪中,寺前有温泉出焉。”[]此泉水近年尚温[],为古龙泉之源。[]

〔〕鄩溪今古龙泉上游溪谷。

〔〕僵人穴今址无确考,当在河南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北、古龙泉侧。

〔〕下鄩又名北鄩,即今河南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一带。此地位于洛河北岸,亦名孙家湾。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下鄩,今孙湾,即鄩湾。”[]

〔〕鄩城今址无确考,当在河南巩义市回郭镇附近。《史记》卷二《夏本纪》“子帝少康立”下《正义》:“《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同书卷四《周本纪》“其有夏之居”下《正义》、卷七〇《张仪列传》“塞什谷之口”下《正义》引《括地志》文略同[]。唐巩县治今巩义市站街镇老城村,其“西南五十八里”处大致在今巩义市回郭镇附近。又,嘉靖《巩县志》卷四《古迹》:“鄩城,在县西南罗口保。”[]乾隆《河南府志》卷五六《古迹志》:“(鄩城)于今为罗庄。”[]按,罗口保即今西村镇罗口村,罗庄即今回郭镇北罗村,两地距唐巩县治所似皆不足“五十八里”之数,待考。

洛水又东径訾城北。又东,罗水〔〕注之。水出方山〔〕罗川〔〕,西北流,蒲池水〔〕注之。水南出蒲陂〔〕,西北流合罗水,谓之长罗川〔〕,亦曰罗中也。盖肸子鄩罗之宿居,故川得其名耳。罗水又西北,白马溪水〔〕注之。水出嵩山〔〕北麓,径白马坞〔〕东,而北入罗水。西北流,白桐涧水〔〕注之。水出嵩麓桐溪〔〕,北流径九山〔〕东。又北,九山溪水〔〕入焉。水出百称山〔〕东谷。其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仲长子曰〔〕:昔密有卜成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乡〔〕。谓是山也。山际有九山庙〔〕,庙前有碑云:九显灵府君者,太华之元子,阳九列名,号曰九山府君之灵〔〕。南据嵩岳,北带洛澨。晋元康二年九月,太岁在戌〔〕,帝遣殿中中郎将关内侯樊广、缑氏令王与、主簿傅演,奉宣诏命,兴立庙殿焉。又有《百虫将*显灵碑》。碑云:将*姓伊氏,讳益,字隤敳,帝高阳之第二子伯益者也。晋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建立庙堂,永平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石立颂〔〕,赞示后贤矣。其水东北流入白桐涧。又北径袁公坞〔〕东,盖公路始固有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北流注于罗水。罗水又西北径袁公坞北,又西北径潘岳父子墓〔〕前,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岳碑题云《给事*门侍郎潘君之碑》。碑云:君遇孙秀之难,阖门受祸,故门生感覆醢以增恸,乃树碑以记事。太常潘尼之辞也。罗水又于訾城东北入洛水也。

〔〕罗水今坞罗河,又名长罗川。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水经)注》曰罗水出方山下辄,则今核桃园水也。”[]按,核桃园水即今坞罗河河源段。

〔〕方山今浮戏山,坞罗河发源于此。亦见《河水篇》《洧水篇》。

〔〕罗川今河南巩义市涉村镇方家门一带川地。

〔〕蒲池水今坞罗河支流,发源于河南巩义市涉村镇凌沟村以南的南池,至夹津口镇流入坞罗河,旧称菩提寺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蒲池水……则今菩提寺水也。”[]

〔〕蒲陂今南池,又名蒲池,位于河南巩义市涉村镇凌沟村南。民国《巩县志》卷二《舆地》:“凌沟村南有蒲池,在蒲陂下,池大丈馀,水石孔涌出,可溉田两顷馀,西北流八里至夹津口入罗川。”[]

〔〕长罗川又名罗中,即今河南巩义市夹津口镇、涉村镇一带川地。《魏书》卷一〇六《地形志》北豫州成皋郡巩县:“有长罗川。”[]

〔〕白马溪水今坞罗河支流,发源于河南巩义市夹津口镇丁沟村罗汉寺西南,至夹津口镇流入坞罗河,旧称罗汉寺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白马溪水……即今罗汉寺水也。”[]民国《巩县志》卷二《舆地》:“罗汉寺有溪,名曰白马溪,可溉田数十亩。北流里许,与郜沟砚溪合,砚溪溉田少许。又北二里馀,与申家谷申溪合,申溪有温泉,亦溉田数十亩,溪旁设水磨数处。又北至夹津口入罗川。”[]

〔〕嵩山今山名同。

〔〕白马坞今址无确考,疑在河南巩义市夹津口镇丁沟村罗汉寺附近。

〔〕白桐涧水今天坡河,旧称车园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白相涧水(按,即白桐涧水)……则今车园水也。”[]民国《巩县志》卷二《舆地》:“车园水上游为圣水,北流至李家窑,又北过西作村、羽林庄入罗川。”[]

〔〕桐溪今天坡河上游溪谷。

〔〕九山今白云山。《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巩县:“九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宋巩县治今巩义市站街镇老城村,白云山正在其“西南五十五里”处。《太平御览》卷四二《地部》引《阳城记》:“九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其中“县”疑指偃师县,唐宋时治今偃师市东偃师老城,白云山在其南偏东“三十五里”处。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九山,今名白云山。”[]

〔〕九山溪水今天坡河支流,发源于河南巩义市西村镇张沟村,至李家窑村流入天坡河,旧称??岭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九山东溪水(按,即九山溪水)……则今瑶岭水(按,即??岭水)也。”[]民国《巩县志》卷二《舆地》:“??岭水上游为牛顶坡,东北流径宋窑,至李家窑合车园水,北流入罗川。”[]

〔〕百称山即郦《注》上文“九山”,参注〔〕。

〔〕仲长子曰“子”,原作“统”,*本、《注笺》本、《五校》稿本、《注释》本、《注疏》本同,今据《大典》本改。

〔〕放心不拘之乡“乡”,原作“境”,*本、《注笺》本、《五校》稿本、《注释》本、《注疏》本同,今据《大典》本改。《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巩县引《水经注》此处亦作“乡”[]。

〔〕九山庙今址无确考,当在今白云山下。《魏书》卷一〇六《地形志》北豫州成皋郡巩县下载有“九山祠”[],即郦《注》九山庙。

〔〕号曰九山府君之灵“之灵”,原作“也”,*本、《注笺》本、《五校》稿本、《注释》本、《注疏》本同,今据《大典》本改。

〔〕太岁在戌此四字大典本作“太岁在戍”,*本、《注笺》本、《五校》稿本、《注释》本、《注疏》本作“太岁庚午”。朱《笺》:“谢云:一作‘太岁在戌’。”

〔〕永平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石立颂“二十”,*本、《注笺》本、《五校》稿本、《注释》本、《注疏》本同,《大典》本作“三十”。又,郦《注》上句称“晋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建立堂庙”,此句称“永平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石立颂”,年号(元康、永平)似有讹误。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惠帝纪年,先永平,后元康。如何后建庙,先立石?若云元魏之永平,相去又远。后有永康、永宁、永兴三元,皆以‘永’纪,莫能定也。”按,沈说是,亦可能“元康”系“太康”之讹。

〔〕袁公坞在今河南巩义市芝田镇西南、坞罗河南岸。

〔〕潘岳父子墓指潘茈、潘岳父子二墓,在今河南巩义市芝田镇南石村东、坞罗河东岸[]。《文选》卷一〇《纪行》潘岳《西征赋》“眷巩洛而掩涕,思缠绵于坟茔”下李善注:“《河南郡图经》曰:潘岳父冢,巩县西南三十五里。”[]隋唐巩县治今巩义市站街镇老城村,南石村正在其“西南三十五里”处。

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

〔〕巩县战国秦置县,至曹魏不改。

洛水又东,明乐泉水〔〕注之。水出南原下,三泉并导〔〕,故世谓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师次于明溪者也。〔〕

〔〕明乐泉水又名五道泉,即今稍柴水,旧称稍柴务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明溪泉即梢柴务水(按,即稍柴务水)……有数泉并导南原下,侧洛水注之。”[]民国《巩县志》卷二《舆地》:“明溪泉即稍柴务水,土人多植莲,故又名君子泉,‘明乐’名称今不著。”[]

〔〕三泉并导“三”,《大典》本、*本、《注笺》本同,《五校》稿本、《注释》本、《注疏》本作“五”。《刊误》:“‘三’当作‘五’,下云‘世谓之五道泉’可证也。”其说备考。

〔〕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师次于明溪者也《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十二月庚戌,晋籍谈、荀跞、贾辛、司马督帅师*于阴,于侯氏,于溪泉,次于社。”其中“于溪泉”下杜预注:“巩县西南有明溪泉。”[]

洛水又东径巩县故城〔〕南〔〕,东周所居也。本周之畿内巩伯国也。《春秋左传》所谓尹文父涉于巩〔〕,即于此也。

〔〕巩县故城在今河南巩义市康店镇康北村。其地有战国、汉时期城址,习称巩王城、康北城址[]。《魏书》卷一〇六《地形志》北豫州成皋郡巩县下载有“巩城”[],当即巩县故城。嘉靖《巩县志》卷四《古迹》:“巩王城,在县西二十五里孝义保。即周惠公封少子班于巩,即此处也。城趾祠堂尚在。”[]其中“巩王城”即北魏以前巩县故治,亦即今康北城址。

〔〕洛水又东径巩县故城南按,此段洛水古今流路不同。今洛河在康北城址(郦《注》巩县故城)东侧自南向北流,与郦《注》洛水“东径巩县故城南”之载不符。核诸地形,郦《注》时期,洛水当在今黑石关河谷与河洛镇河谷之间自西南向东北流,流路较今洛河河道偏东偏南。

〔〕春秋左传所谓尹文父涉于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尹文公涉于巩。”[]

洛水又东,浊水〔〕注之,即古湟水也〔〕。水出南原〔〕。京相璠曰:訾城北三里有*亭。即此亭也。《春秋》所谓次于*者也〔〕。

〔〕浊水今和义沟水。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湟水(按,即浊水)即和义沟水。”[]按,今洛河先纳和义沟水,再流至康北城址(郦《注》巩县故城)东侧;而郦《注》时期,此段洛水流路当较今洛河河道偏东偏南,应先径康北城址南,再纳和义沟水。又,杨《疏》以干石河(即今石子河)为浊水,但干石河源出山中,与郦《注》所载浊水“水出南原”不符,故不取其说。

〔〕即古湟水也“湟”,原作“*”,今据诸本改。

〔〕水出南原此句诸本同。按,此句下疑有脱文。杨《疏》:“下云‘即此亭也’,则必先言*亭而后引京说以证之,此句当作‘水出南原*亭下’,方合。”

〔〕春秋所谓次于*者也《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秋七月戊寅,以王如平畤,遂如圃车,次于皇。”[]

洛水又东北。洞水〔〕发南溪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水也。京相璠曰:巩东地名坎欿,在洞水东〔〕。疑即此水也。又径盘谷坞〔〕东,世又名之曰盘谷水。司马彪《郡国志》:巩有坎欿聚。〔〕《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欿。〔〕服虔亦以为巩东邑名也。今考厥文若状焉,而不能精辨耳。《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并言在巩西〔〕,非也。其水又北入洛。

〔〕洞水又名石泉水、盘谷水,即今石子河。《资治通鉴》卷一八三《隋纪》义宁元年“陈于石子河西”下胡三省注:“《水经注》:洞水出南溪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水。过巩东坎欿聚西而北入于洛。盖即石子河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八河南府巩县亦以石子河当洞水[]。又,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以市河水(即今西泗河)当洞水[],可备一说。

〔〕洞水发南溪石泉“洞水”,原作“泂水”,《注释》本、《注疏》本同,《五校》稿本作“合泂水水”,今据《大典》本、*本、《注笺》本改。

〔〕在洞水东“洞水”,原作“泂水”,《五校》稿本、《注释》本、《注疏》本同,今据《大典》本、*本、《注笺》本改。

〔〕盘谷坞今址无确考,疑在今河南巩义市北山口镇附近。

〔〕司马彪郡国志巩有坎欿聚《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巩县:“有坎埳聚。”[]

〔〕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欿《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遂出,及坎欿,国人纳之。”[]

〔〕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并言在巩西《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巩县“有坎埳聚”下刘昭注:“《地道记》在南。”[]按,刘昭注引《地道记》文字与郦《注》不同。杨《疏》:“‘南’‘西’形近,未知谁误。”

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谓之洛汭〔〕,即什谷〔〕也。故张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谓此川也。《史记音义》曰:巩县有鄩谷水者也。〔〕*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沈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字。〔〕尧帝又修坛河洛,择良即沈,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逝,赤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七*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尧。〔〕又东沈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舜又习尧礼,沈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至于稷下,荣光休至,*龙卷甲,舒图坛畔,赤文绿错,以授舜。舜以禅禹。〔〕殷汤东观于洛,习礼尧坛,降璧三沈,荣光不起,*鱼双跃,出济于坛,黑乌以浴,随鱼亦上,化为黑玉赤勒之书,黑龟赤文之题也。汤以伐桀。〔〕故《春秋说题辞》曰: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王者沈礼焉。《竹书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盖洛水之神也。昔夏太康失*,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于是地矣。〔〕

〔〕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山海经》卷一三《海内东经》:“洛水出洛西山,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

〔〕洛汭指洛水入河水处,即今河南巩义市河洛镇东洛河河口,亦泛指今河洛镇、站街镇一带。

〔〕什谷今河南巩义市河洛镇、站街镇间之洛河河谷。洛水历此谷而入河。

〔〕故张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史记》卷七〇《张仪列传》:“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

〔〕史记音义曰巩县有鄩谷水者也《史记》卷七〇《张仪列传》“塞什谷之口”下《集解》:“徐广曰:一作‘寻’,成皋、巩县有寻口。”[]

〔〕*帝东巡河至赤文绿字《宋书》卷二七《符瑞志》:“《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艺文类聚》卷九八《祥瑞部》引《尚书中候》:“河《龙图》出,雒《龟书》威,赤文像字,以授轩辕。”[]《开元占经》卷一二〇《龙鱼虫蛇占》引《尚书中候》:“河出《龙图》,赤文像字,以授轩辕。”“*帝东巡至洛,《龟书》咸,赤文绿字,以授轩辕。”[]《太平御览》卷七九《皇王部》引《尚书中候》:“帝轩提像,配永循机,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河《龙图》出,洛《龟书》威,赤文像字,以授轩辕。”[]按,此段文字及郦《注》下文“尧帝又修坛河洛”至“汤以伐桀”一段,当本自纬书《尚书中候》,并可能存在一定文字讹误,杨《疏》辨之已详。

〔〕尧帝又修坛河洛至以授之尧《宋书》卷二七《符瑞志》:“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雒,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二月辛丑昧明,礼备,至于日昃,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金,约以青绳。检文曰:‘闓色授帝舜。’言虞、夏、殷、周、秦、汉当授天命。帝乃写其言,藏于东序。”[]《艺文类聚》卷一一《帝王部》引《尚书中候》:“帝尧即*,荣光出河,休气四塞,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甲似龟,背五色,有列星之分,斗*之度,帝王录纪兴亡之数。”[]同书卷八三《宝玉部》、卷九八《祥瑞部》引《尚书中候》、《文选》卷一四《赋·鸟兽》颜延年《赭白马赋》“实有腾光吐图畴德瑞圣之符焉”下李善注引《尚书中候》,《初学记》卷一《天部》、卷六《地部》、卷九《帝王部》引《尚书中候》,《太平御览》卷八《天部》、卷一五《天部》、卷八〇《皇王部》、卷八〇六《珍宝部》、卷八七二《休征部》、卷八九三《兽部》引《尚书中候》所载略同[]。

〔〕又东沈书于日稷至遂禅于舜《宋书》卷二七《符瑞志》:“后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沈璧于洛。礼毕,退俟,至于下昃,赤光起,玄龟负书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于坛。其书言当禅舜。遂让舜。”[]《初学记》卷六《地部》引《尚书中候》:“尧率群臣东沉璧于洛,退候至于下稷,赤光起,玄龟负书出,赤文成字。”[]同书卷九《帝王部》、卷三〇《鳞介部》引《尚书中候》、《艺文类聚》卷九九《祥瑞部》引《尚书中候》、《后汉书》卷八二《方术列传》“至乃河洛之文,龟龙之图”下李贤注引《尚书中候》、《开元占经》卷一二〇《龙鱼虫蛇占》引《尚书中候》、《太平御览》卷八〇《皇王部》引《中候·运行》、卷九三一《鳞介部》引《尚书中候》所载略同[]。

〔〕舜又习尧礼至舜以禅禹《宋书》卷二七《符瑞志》:“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艺文类聚》卷九八《祥瑞部》引《尚书中候》:“舜沉璧于河,荣光休至,*龙负卷舒图,出入坛畔。”[]《后汉书》卷八二《方术列传》“至乃河洛之文,龟龙之图”李贤注引《尚书中候》:“舜礼坛于河畔,沈璧,礼毕,至于下昗,*龙负卷舒图,出水坛畔。”[]《开元占经》卷一二〇《龙鱼虫蛇占》引《尚书中候》:“舜沉璧,*龙负卷舒图,出水坛畔,赤文绿字也。”[]

〔〕殷汤东观于洛至汤以伐桀《宋书》卷二七《符瑞志》:“汤乃东至于洛,观帝尧之坛,沈璧退立,*鱼双踊,黑鸟随鱼止于坛,化为黑玉。又有黑龟,并赤文成字,言夏桀无道,汤当代之。”[]《艺文类聚》卷一二《帝王部》引《尚书中候》:“天乙在亳,诸邻国繦负归德,东观乎雒,降三分璧,*鱼双跃,出济于坛,化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福,伐桀克。”[]《文选》卷三一《诗·杂拟》江淹《袁太尉从驾》“幸侍观洛后,岂慕巡河前”下李善注引《尚书中候》:“天乙在亳,东观乎雒,*鱼双跃,出跻于坛,化为黑玉。”[]《开元占经》卷一二〇《龙鱼虫蛇占》引《尚书中候》:“汤沉璧于河,黑龟出,赤文题。”[]《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引《尚书中候》:“天乙在亳,诸邻图襁负归德,东观乎洛,降三分沉璧,退立,荣光不起,*鱼双跃,出济于坛,黑鸟以雄,随鱼亦止,化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福,伐桀克,三年天下悉合。”[]

〔〕故春秋说题辞曰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注疏》北京本作“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注疏》台北本作“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全祖望七校水经本》抄本)全氏按语:“元文是‘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古‘坤’字,与上文复,则知‘道坤’二字是妄人所填写。”又,《诗·小雅·文王·序》“文王受命作周也”下《正义》:“按,《春秋说题辞》云:河以通乾出天苞,雒以流坤吐地符。”[]《周易·繫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下《正义》:“如郑康成之义,则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

〔〕昔日太康失*至作五子之歌于是地矣《尚书·五子之歌·序》:“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史记》卷二《夏本纪》:“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本文通过以上考述,揭示了《水经·洛水注》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异同与部分文本的史源,完整复原了其中所载的水道流路与城邑分布。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特编制《〈水经·洛水注〉河流名称古今对照表》(表1)与《〈水经·洛水注〉图》,以利查考。其中,《〈水经·洛水注〉图》前三幅见于上篇,第四幅见于下篇(图1),分别反映相应文本所示地理内容。表1《水经·洛水注》河流名称古今对照表

图1《水经·洛水注》图(之四)

(end)

注释(滑动以查看全部)

*李晓杰、杨智宇、*学超、杨萧杨、赵海龙、袁方:《水经·洛水注校笺及水道与*区复原(上)》,《历史地理研究》0年第3期。

[1]〔晋〕郭璞注,王贻樑、陈建敏校释:《穆天子传汇校集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年版,第页。

[2]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1年版,第页;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志》,文物出版社9年版,第页。

[3]杨萧杨:《山海经·中山经河洛地区山川考述》,《历史地理研究》0年第1期。

[4]〔晋〕郭璞注,〔宋〕尤袤校订:《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6b页。

[5]《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华书局3年,第页。

[6]〔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中华书局3年版,第页。

[7]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西郊周山东周王陵调查记》,《中原文物》5年第6期,第4-7页。

[8]《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9]《续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0]《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1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西郊周山东周王陵调查记》,《中原文物》5年第6期,第4-7页。

[1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一〇,中华书局7年版,第页。

[13]《续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4]〔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〇,《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15]《续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6]《史记》卷九八《傅靳蒯成列传》,中华书局9年版,第2页。

[17]《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18]《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9年版,第7页。

[19]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9年第2期,第15-34页。

[20]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东城墙遗址4年度发掘简报》,《文物》8年第8期,第15-19页。

[21]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东周王城城墙遗址3年度发掘简报》,《洛阳考古》5年第4期,第3-16页。

[22]《史记》卷四〇《楚世家》,中华书局9年版,第1页。

[23]王咸秋:《汉函谷关遗址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洛阳考古》6年第3期,第69-70页。

[24]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25]《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26]〔晋〕郭璞注,〔宋〕尤袤校订:《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6b页。

[27]〔晋〕郭璞注,〔宋〕尤袤校订:《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6a页。

[28]〔晋〕郭璞注,〔宋〕尤袤校订:《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6a页。

[29]〔晋〕郭璞注,〔宋〕尤袤校订:《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6a页。

[30]《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31]〔晋〕郭璞注,〔宋〕尤袤校订:《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6b页。

[32]杨萧杨:《山海经·中山经河洛地区山川考述》,《历史地理研究》0年第1期。

[33]〔晋〕郭璞注,〔宋〕尤袤校订:《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2b页。

[34]〔晋〕郭璞注,〔宋〕尤袤校订:《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2b页。

[35]*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5年版,第-页。

[36]〔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州郡部四》,中华书局0年版,第页。

[37]〔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州郡部一》,中华书局0年版,第页。

[38]《续汉书·郡国志》,《后汉书》,第页。

[39]参见王炬:《谷水与洛阳诸城址的关系初探》,《考古》1年第10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汉唐漕运水系考古调查》,《洛阳考古》6年第4期。

[40]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工作队:《北魏洛阳城外廓城和水道勘察》,《考古》3年第7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汉唐漕运水系考古调查》,《洛阳考古》6年第4期。

[41]段鹏琦:《汉魏洛阳故城》,文物出版社,9年,第16页。

[42]相关主要研究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初步勘察》,《考古》3年第4期;洛阳市文物局、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汉魏洛阳故城研究》,科学出版社0年版;杜金鹏、钱国祥主编:《汉魏洛阳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7年版;段鹏琦:《汉魏洛阳故城》,文物出版社9年版。

[43]〔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卷一五,《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44]*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5年版,第-页。

[45]〔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一五七《州郡部三》,中华书局0年版,第页。”

[46]〔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年版,第13页。

[47]〔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48]《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9年版,第3页。

[49]《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50]《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9年版,第5-7页。

[51]《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中华书局9年版,第76页。

[52]〔唐〕虞世南撰:《北堂书钞》卷九〇《礼仪部十一》,天津古籍出版社8年版,第页。

[53]〔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五二九《礼仪部八》,中华书局0年版,第2页。

[54]《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中华书局4年版,第-页。

[55]〔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二《天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年版,第37页。

[56]〔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六《地部中》,中华书局2年版,第页。

[57]王叔岷撰:《列仙传校笺》,中华书局7年版,第65页。

[58]〔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年版,第页;〔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五《地部上》,中华书局2年版,第页。

[59]〔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一〇《符命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年版,第页。

[60]〔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六《地部中》,中华书局2年版,第页。

[61]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五《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第页。

[62]〔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中华书局7年版,第73页。

[63]〔晋〕郭璞注,〔宋〕尤袤校订:《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9b页。

[64]《魏书》卷九《肃宗纪》,中华书局4年版,第页。

[65]〔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中华书局3年版,第页。

[66]〔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中华书局7年版,第73、74页。

[67]〔唐〕杜佑撰:《通典》卷一七七《州郡七》,中华书局8年版,第页。

[68]〔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中华书局3年版,第页。

[69]弘治《偃师县志》卷一《山川》,《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2册,上海古籍书店1年版,第6页。

[70]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五《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71]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72]梁晓景:《刘国史迹考略》,《中原文物》年第4期,第67-69页。

[73]《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2年版,第5页。

[74]〔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八《州郡部》,中华书局2年版,第-页。

[75]〔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中华书局7年版,第73页。

[76]乾隆《偃师县志》卷三《山川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号,成文出版社6年版,第页。

[77]顺治《偃师县志》卷一《地理志》,《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洛阳卷》第31册,大象出版社7年版,第页;康熙《偃师县志》卷一《山川志》,《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洛阳卷》第32册,大象出版社7年版,第34页。

[78]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79]乾隆《偃师县志》卷三《山川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号,成文出版社6年版,第页。

[80]乾隆《偃师县志》卷三《山川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号,成文出版社6年版,第页。

[81]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82]乾隆《偃师县志》卷三《山川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号,成文出版社6年版,第页。

[83]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84]〔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中华书局7年版,第72-73页。

[85]〔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中华书局7年版,第74页。

[86]〔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中华书局3年版,第页。

[87]〔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中华书局7年版,第72页。

[8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滑城”考古调查简报》,《考古》4年第1期,第30-35页。

[89]《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90]〔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中华书局3年版,第页。

[91]〔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中华书局7年版,第72页。

[92]〔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中华书局7年版,第74页。

[93]《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中华书局2年版,第5页。

[94]〔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四七《职官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年版,第页。

[95]〔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六〇,中华书局7年版,第页。

[96]《晋书》卷一一九《姚泓载记》,中华书局4年版,第1页;《宋书》卷四五《王镇恶传》,中华书局4年版,第8页;《魏书》卷二一《咸阳王禧传》,中华书局4年版,第页;《周书》卷一五《于谨传》,中华书局1年版,第页。

[97]〔清〕叶封撰:《嵩阳石刻集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册,台湾商务印书馆6年版,第页。

[98]〔唐〕杜佑撰:《通典》卷一七七《州郡七》,中华书局8年版,第页。

[99]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六《古迹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42页。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中华书局7年版,第74页。

[]偃师市文物管理局:《汉魏洛阳城东阳渠、鸿池陂考古勘察简报》,《华夏考古》1年第1期。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中华书局7年版,第81页。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〇,《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9年版,第4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一,《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续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5年版,第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五六《古迹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续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史记》卷七〇《张仪列传》,中华书局9年版,第2页。

[]《大明一统志》卷二九《河南府》,三秦出版社年版,第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七六《古迹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42页。

[]偃师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偃师市水利志》,*河水利出版社8年版,第39页。

[]洛阳、偃师处于地质学上所谓的嵩箕隆起,其中石陵~孟津断裂与麻屯~首阳山断裂截交区位于洛阳盆地北部,因拗陷与断裂相互作用,形成丰富的地热资源(参见周红钦、苗灿民《嵩箕隆起西段地热地质特征及勘查区段浅析》,《科技论坛》6年第10期)。此为郦《注》所载温泉“鄩水”的地质背景。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史记》卷二《夏本纪》,中华书局9年版,第87页。

[]《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史记》卷七〇《张仪列传》,中华书局9年版,第2页。

[]嘉靖《巩县志》卷四《古迹》,《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9册,上海古籍书店1年版,第2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五六《古迹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民国《巩县志》卷二《舆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号,成文出版社8年版,第80页。

[]《魏书》卷一〇六《地形志》,中华书局4年版,第7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民国《巩县志》卷二《舆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号,成文出版社8年版,第81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民国《巩县志》卷二《舆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号,成文出版社8年版,第82页。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中华书局7年版,第68页。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四二《地部七》,中华书局0年版,第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一《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民国《巩县志》卷二《舆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号,成文出版社8年版,第82页。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中华书局7年版,第68页。

[]《魏书》卷一〇六《地形志》,中华书局4年版,第7页。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1年版,第37页。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一〇,中华书局7年版,第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民国《巩县志》卷二《舆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号,成文出版社8年版,第72页。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〇,《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1年版,第35页。

[]《魏书》卷一〇六《地形志》,中华书局4年版,第7页。

[]嘉靖《巩县志》卷四《古迹》,《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9册,上海古籍书店1年版,第1页。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一,《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五〇,《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资治通鉴》卷一八三《隋纪七》,中华书局6年版,第页。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八《河南三》,中华书局5年版,第8页。

[]乾隆《河南府志》卷一三《山川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第6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3年版,第页。

[]《续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一五,《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续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晋〕郭璞注,〔宋〕尤袤校订:《山海经》卷一三《海内东经》,《古逸丛书三编》,第17b页。

[]《史记》卷七〇《张仪列传》,中华书局9年版,第2页。

[]《史记》卷七〇《张仪列传》,中华书局9年版,第2页。

[]《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中华书局4年版,第页。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九八《祥瑞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年版,第3页。

[]〔唐〕瞿昙悉达编:《开元占经》一二〇《龙虫鱼蛇占》,中国书店年版,第、页。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七九《皇王部四》,中华书局0年版,第页。

[]《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中华书局4年版,第-页。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一一《帝王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年版,第页。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八三《宝玉部上》、卷九八《祥瑞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年版,第2、6页;〔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一四,中华书局7年版,第页;〔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一《天部上》、卷六《地部中》、卷九《帝王部》,中华书局2年版,第15、-、页;〔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八《天部八》、卷一五《天部一五》、卷八〇《皇王部五》、卷八〇六《珍宝部五》、卷八七二《休征部一》、卷八九三《兽部五》,中华书局0年版,第37、74、、、、页。

[]《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中华书局4年版,第页。

[]〔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六《地部中》,中华书局2年版,第页。

[]〔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九《帝王部》、卷三〇《鳞介部》,中华书局2年版,第、页;〔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九九《祥瑞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年版,第8页;《后汉书》卷八二《方术列传》,中华书局年版,第4页;〔唐〕瞿昙悉达编:《开元占经》一二〇《龙虫鱼蛇占》,中国书店年版,第页;〔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八〇《皇王部五》、卷九三一《鳞介部》,中华书局0年版,第、4页。

[]《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中华书局4年版,第页。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九八《祥瑞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年版,第3页。

[]《后汉书》卷八二《方术列传》,中华书局年版,第4页。

[]〔唐〕瞿昙悉达编:《开元占经》一二〇《龙虫鱼蛇占》,中国书店年版,第页。

[]《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中华书局4年版,第页。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一二《帝王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年版,第页。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三一,中华书局7年版,第页。

[]〔唐〕瞿昙悉达编:《开元占经》一二〇《龙虫鱼蛇占》,中国书店年版,第页。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八》,中华书局0年版,第页。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卷一六,《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9年版,第1页。

[]〔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卷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卷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9年版,第页。

[]《史记》卷二《夏本纪》,中华书局9年版,第85页。

编辑:赵婷婷

初审:张金贞

终审:杨伟兵

历史地理研究编辑部|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文李晓杰等水经midd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