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又名《小郎中学医记》,是正在网上热传的一本以小说形式讲述中医药知识的书籍。该书“以中药教材"为背景,以爷孙俩的行医故事为主线,展现每一味中药平凡而又神奇的一面,以及一个传统中医成长的过程。书里既有师徒传承的中医精神,也有爷孙俩深深的中医药情结。
本书采用小说题材的创作形式,使读者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头到尾一气读完。书里既有医案故事,读书析疑,又有养生保健、采药记趣等内容,既有老中医的哲理智慧,又有小徒弟的天真童趣,能够迅速引领大家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感悟中医”。
上一篇:(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羊蹄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
伤科圣药
小指月说,爷爷,《本草纲目》说三七是*中金疮要药,这是怎么回事?
老爷爷说,以前打仗,外伤是非常平常的事,刀兵刺伤,或堕马跌伤,如果不能及时救治,便有生命之危。
所以*队里头最需要的要药无之一便是跌打损伤药,而跌打损伤药首推三七,因为不论内伤外伤,服用三七皆有良效。它能够让血出得止,血瘀得活。
小指月有些疑惑地说,这样两种相反的功效如何统一在一处?
老爷爷说,三七之性,既善化血,又善止血,人多疑之,然有确实可证之处。如破伤流血者,用三七末擦之则其血立止,是能止血也;其破处已流出之血,着三七皆化为*水,是能化血。或者局部有血肿,内服三七加酒,很快血活肿消,疼痛减轻。
小指月说,难怪这三七有金不换的美称,是*队里必备的药品。
老爷爷说,这三七还有一种妙用,在古代有一种刑法就是*人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便需要当堂用*杖击打,有些杖责二十,有些杖责五十,有些杖责一百,一些体质薄弱的人,杖责五十*棍,非死即重伤。
那该怎么办呢?
有些懂得*中潜规则的犯人家属,便会在当天晚上买通狱卒,这样不是叫兵卒们明天手下留情,打轻点,而是这狱卒会提前搞一碗浓浓的三七水,给这犯人服下,这样等到第二天杖责的时候,不至于瘀血攻心,气闷而死,甚至伤后恢复得也比较快。
小指月说,原来三七还可以这样救人,在病没有发生时就先预防。
老爷爷说,所以有些经常出差,舟车劳顿的人或者司机,他们提前服些三七粉,可以让气通血活,这样坐车行走,旅游出差,长途开车,不容易劳伤扭伤,而且稍微伤到也容易恢复。
小指月说,原来这是三七的现代妙用。真是伤科圣药首推三七,活血止血却不留瘀啊!
老爷爷说,现代妙用还很多,比如心脑血管堵塞,肿瘤癌症,这些都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你能够减轻身体的瘀滞堵塞,就能够最大程度减轻这些疾病的发生。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本草纲目》记载,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敷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之亦良。
止血神药
《本草新编》曰,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有个小伙子,在外面喝酒,喝到胃中吐血,血出甚多,赶紧找来竹篱茅舍。
老爷爷说,赶紧先止住血再说,于是便用一两三七粉,分为三次,叫他服下。
马上血止不吐,然后老爷爷又叫他接下来只宜静坐休养,浆粥养胃,不可过饱过劳。
原来用三七治疗吐血,胃出血,李时珍早有提到。
《濒湖集简方》曰,治吐血,衄血:三七一钱,自嚼,米汤送下。
这少年经过此番教训后,知道生命可贵,便不敢再轻易酗酒了。
老爷爷说,如果病过后,能够改正,那么这场病就没有白病。如果病过后,仍然不知道悔改,那这病就白病一场。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本邑高姓童子,年十四五岁,吐血甚剧,医治旬日无效,势甚危急。仓猝遣人询方,俾单用三七末一两,分三次服下,当日服完其血立止。
奉天王姓少年,素患吐血,经医调治已两月不吐矣。而心中发闷,发热,时觉疼痛,廉于饮食,知系吐血时医者用药强止其血,致留瘀血为恙也。为疏方,用滋阴养血健胃利气之品,煎汤送服三七细末二钱,至二煎仍送服二钱,四剂后又复吐血,色多黑紫,然吐后则闷热疼痛皆减。知为吉兆,仍与前方,数剂后又吐血一次,其病从此竟愈,此足证三七化瘀之功也。
腹中癥瘕也可化
有个妇人,生完小孩后,腹部有个瘀块,老是化不了,而且瘀块处还经常刺痛。
老爷爷说,刺痛属于血瘀,血瘀用三七,而且生小孩也是一种损伤,所以产后可服三七粉,如果身体偏寒,便可加进升降,遵循产后宜温的原则,这样可以加快局部气血循环,使瘀血不停留。
这妇人按照老先生的教导,连服了十日的三七姜水,少腹暖洋洋,积块消无芥蒂,大赞此方神奇。
小指月说,爷爷,居然把腹中瘀块,看成是伤科血肿而用三七。
老爷爷说,虽然病名不同,但病象一致,皆可活其血化其瘀,则癥瘕自消,肿痛自愈。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天津胡氏妇,信水六月未通,心中发热,胀闷。治以通经之药,数剂通下少许。自言少腹仍有发硬一块未消。其家适有三七若干,俾为末,日服四五钱许,分数次服下。约服尽三两,经水大下,其发硬之块亦消矣。审斯,则凡人腹中有坚硬之血积,或妇人产后恶露未尽结为癥瘕者,皆可用三七徐消之也。
三七止崩漏
《濒湖集简方》曰,治产后血多:三七研末,米汤服一钱。
有个妇人产后出血多,大有血崩之势,外面根本没法止住血。
老爷爷说,止血要从里面止,就像水坝漏水了,要在里面堵才能堵得住,于是给她用两钱的三七粉,同时要用浓稠的米汤送服,连服两次,血就慢慢止住了。
老爷爷说,三七也可以治崩漏下血,可以把崩漏下血当成伤科来看,用这伤科圣药,如果不能及时搞到三七粉,你还可以买云南白药,而这云南白药里头有一味药最为重要,而且是公开的,那就是三七。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本庄*氏妇,年过四旬,因行经下血不止,彼时愚甫弱冠,为近在比邻,延为诊视,投以寻常治血崩之药不效,病势浸至垂危。后延邻村宿医高××,投以《傅青主女科》中治老妇血崩方,一剂而愈。其方系*芪、当归各一两,桑叶十四片,煎汤送服三七细末三钱。后愚用此方治少年女子血崩亦效,惟心中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宜加生地*一两。
行气活血炎肿消
《濒湖集简方》曰,治赤眼,十分重者:三七根磨汁涂四围。
《纲目》曰,治无名痈肿,疼痛不止:山漆磨米醋调涂。已破者,研末干涂。
有个病人,得了腮腺炎,整个腮部肿胀,甚至连到眼睛也红肿热痛,一派热火,大有燎原之势。
他先服用了治腮腺炎的专方普济消*饮,则这可是强强联合的清热解*泻火药,可一吃下去,局部没那么热肿了,缩小了一半,但却变得更硬,它不知道为什么?
于是赶紧找来竹篱茅舍。
老爷爷看他局部硬肿,便说,这个可以当成伤科来治,疮痈肿痛,气滞血瘀,等于跌打肿伤,病名虽异,实质如一。
随用三七打粉,调米醋,外敷局部硬肿,然后又用部分三七粉内服,两次后,肿就软了,变小,随后慢慢也就消了。
小指月说,爷爷,像这种腮腺炎,只听闻用清热解*药,这是*热上攻,你为何用活血化瘀的三七而取效。
老爷爷说,过用凉利之药,反而容易冰伏热*,令血脉不畅,肿胀更加难消,这时稍微用些活血化瘀之品,令气血对流,肿痛反而消得快。
小指月点点头说,原来爷爷把这腮腺炎当成疮痈来看。
老爷爷说,不是吗?你看疮痈是一团气滞血瘀的产物,你这腮腺炎也不过是气血瘀滞,局部才肿胀,再加上有热*才鼓起包来,你只要让气血对流,那热*不清自解。
小指月点点头说,这就像用香附来治疮痈初起,行气通血一样。
老爷爷说,香附偏走气分,而三七更能入血分,若气滞用香附,血瘀用三七,所以血热顽肿,非三七不化。
用三七治疗腮腺炎,其实张锡纯早就验证过,他自己得了严重的腮腺炎,用各种方药效果不太理想,后来自己每天吞服6克三七,令气通血活,很快痛止肿消。
可见消炎未必用清热药,清热药也未必能够消炎,你气不通血不活,炎肿自然难以消。而用三七的道理便是,通其气血,消其炎肿。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乙丑孟夏末旬,愚寝室窗上糊纱一方以透空气,夜则以窗帘障之。一日寝时甚热,未下窗帘。愚睡正当窗,醒时觉凉风扑面袭入右腮,因睡时向左侧也。
至午后右腮肿疼,知因风袭,急服西药阿司匹林汗之。乃汗出已透,而肿疼依然。迟至翌晨,病又加剧,手按其处,连牙床亦肿甚,且觉心中发热。于斯连服清火、散风、活血消肿之药数剂。心中热退,而肿疼仍不少减,手抚之肌肤甚热。遂用醋调大*细末屡敷其上,初似觉轻。迟半日仍无效,转觉其处畏凉。因以热水沃巾熨之,又见轻。乃屡熨之,继又无效。
因思未受风之先,头面原觉发热,遽为凉风所袭,则凉热之气凝结不散。因其中凉热皆有,所以乍凉之与热相宜则觉轻,乍热之与凉相宜亦觉轻也。然气凝则血滞肿疼,久不愈必将化脓。遂用山甲、皂刺、乳香、没药、粉草、连翘诸药迎而治之。服两剂仍分毫无效。浸至其疼彻骨,夜不能眠。
踌躇再四,恍悟三七外敷,善止金疮作疼,以其善化瘀血也。若内服之,亦当使瘀血之聚者速化而止疼。遂急取三七细末二钱服之,约数分钟其疼已见轻,逾一刻钟即疼愈强半矣。当日又服两次,至翌晨已不觉疼,肿亦见消。继又服两日,每日三次,其肿消无芥蒂。
丙寅季春,表侄刘××,右腿环跳穴处,肿起一块,大如掌,按之微硬,皮色不变,继则渐觉肿处骨疼,日益加重。及愚诊视时,已约三月矣。愚因思其处正当骨缝,其觉骨中作疼者,必其骨缝中有瘀血也。俾日用三七细末三钱,分作两次服下。
至三日,骨已不疼。又服数日,其外皮色渐红而欲腐。又数日,疮顶自溃,流出脓水若干,遂改用生*芪、天花粉各六钱,当归、甘草各三钱,乳香、没药各一钱。连服十余剂,其疮自内生肌排脓外出,结痂而愈。按此疮若不用三七托骨中之*外出,其骨疼不已,疮*内陷,或成附骨疽为不治之证。
今因用三七,不但能托骨中之*外出,并能化疮中之*使速溃脓(若早服三七并可不溃脓而自消),三七之治疮,何若斯之神效哉!因恍悟愚之右腮肿疼时,其肿疼原连于骨,若不服三七将*托出,必成骨槽风证无疑也。由此知凡疮之*在于骨者,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修轮胎与瘀血不去,新血不止
《濒湖集简方》曰,治亦痢血痢:三七三钱,研末,米泔水调服。
又曰,治大肠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调一、二钱服。加五分入四物汤亦可。
老爷爷说,指月啊,三七行气活血,消痈肿不独消局部肌肉之痈肿,更能够消脏腑之痈肿。
小指月说,连脏腑痈肿皆可消,那这味药太厉害了。
老爷爷说,《识药辨微》中说道,三七治跌打损伤,痈疮肿*,有起死回生之功,价逾*金,故曰金不换。
所以现在不少人把三七用于治疗肺部脓疡,阑尾炎,甚至肠道肿瘤癌症,以及妇科腹痛包块出血等病症,利用它消肿止痛,化瘀止血之功,往往能够出奇制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个病人,大便出血,屡用凉血止血之药,并不能治好。
老爷爷说,瘀血不去,新血不止,就像修轮胎,刮尽垢积,才能修复还原,所以用一味三七研粉,以米汤水送服,活血止血,瘀去血止。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天津刘××,偶患大便下血甚剧。西医注射以止血药针,其血立止。而血止之后,月余不能起床,身体酸软,饮食减少。其脉芤而无力,重按甚涩。因谓病家曰:“西人所注射者,流动麦角膏也。其收缩血管之力甚大,故注射之后,其血顿止。然止后宜急服化瘀血之药,则不归经之血,始不至凝结于经络之间为恙。今但知止血,而不知化血,积之日久必成劳瘵,不仅酸软减食已也。然此时尚不难治,下其瘀血即愈矣。”
俾日用三七细末三钱,空心时分两次服下。服至三次后,自大便下瘀血若干,色紫黑。从此每大便时,必有瘀血随下。至第五日,所下渐少。至第七日,即不见瘀血矣。于斯停药不服。旬日之间,身体复初。由斯观之,是三七一味即可代《金匮》之下瘀血汤,且较下瘀血汤更稳妥也。
附录:
山东沂水刘××来函:
仲夏,杨姓女,年七岁,患疳疾兼大便下血,身形羸弱,不思饮食,甚为危险。前所服中西治疳积之药若干,均无效,来寓求治。后学查看腹部,其回血管现露,色青微紫,腹胀且疼,两颧发赤,潮热有汗,目睛白处有赤丝,口干不渴,六脉沉数,肌肤甲错,毛发焦枯。审证辨脉,知系瘀血为恙也。踌躇再四,忽忆及向阅《医学衷中参西录》,见先生论用三七之特殊功能,历数诸多奇效,不但善于止血,且更善化瘀血。遂俾用三七研为精粉,每服七分,朝夕空心时各服一次,服至五日,而大便下血愈。又服数日,疳疾亦愈。用三七一味,治愈中、西诸医不能治之大病,药性之妙用,真令人不可思议矣。
原来三七也能美容
有个女孩子,脾气大,脸上长有绿豆大小的赘生物,医院诊断是寻常疣,用了好几种药治疗,并没有把那疣消掉。
老先生看了后说,这种皮肤浅表的赘生物常称为疣,大都是邪风郁闭毛窍,加上里面肝气郁结化火上冲,于是局部气机闭郁,便结成这样的疣体。
小指月说,那该怎么治呢?
老爷爷说,一般治法非常多,都是要顺其行,让肌表气通血活,瘀结消散,那疣体自灭。
于是叫这病人每天服两次三七,每次服两克,连服一周,并且教她服药期间,平时用双手多搓热脸部,使脸部气血循环加强,这样按摩之力,加上药力双管齐下,内外兼治,发现疣体居然不请自走。
小指月说,爷爷,三七也能治疣,真是少见啊。
老爷爷说,确实古籍上很少记载,但气血冲和,百病不生,这种道理是所有学医者都懂的,你如果站在气血层面上来去看的话,你就会不惊奇三七能治疣的效果了。
小指月说,原来三七也能美容。
老爷爷说,疏其气血,令其条达,容貌自美。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中医杂志记载,汪某,女,18岁,面部生有绿豆大小赘生物几颗,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寻常疣,治疗一段时间没什么明显效果,后来用三七粉,每次1.5克,每日两次,白开水送下,一周后所有疣不知不觉地消无芥蒂。
(未完,待续,往下拉有往期故事链接!)
本文选自《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作者:曾培杰,陈创涛,版权归作者所有。
1
往期文章精彩回顾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合集(全集完整版)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络石藤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五加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桑寄生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狗脊、千年健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防己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桐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丝瓜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鹿衔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桑枝、桑叶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藿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苍术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砂仁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厚朴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白豆蔻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草豆蔻、草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茯苓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薏苡仁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猪苓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泽泻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玉米须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葫芦、香加皮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泽漆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车前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滑石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木通、通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络石藤瞿麦、萹蓄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海金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石韦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冬葵子、灯心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萆薢、石菖蒲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茵陈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虎杖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附子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干姜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肉桂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吴茱萸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小茴香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丁香(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高良姜(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胡椒(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花椒(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荜拔(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荜澄茄(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陈皮(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木香(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青皮(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川楝子(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乌药(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青木香、荔枝核(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香附(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佛手、香橼(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玫瑰花(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绿萼梅、娑罗子(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薤白(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天仙藤(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大腹皮(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甘松(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九香虫(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刀豆、柿蒂(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山楂(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神曲(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麦芽、谷芽(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鸡内金(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鸡矢藤(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使君子、苦楝皮、槟榔(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南瓜子(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小蓟、大蓟(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地榆(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槐花(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侧柏叶(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白茅根(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苎麻根(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第集——羊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