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5日上午,我随中国陶文化高峰论坛暨沁阳黑陶传承发展研讨会的代表一同参观了焦作沁阳市三王庄盆窑村黑陶小镇和汤丽的神农陶艺术馆,很有收获。借此论坛,关于中原陶文化产业的振兴,我谈几点个人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做好传承
中原陶文化历史悠久,舞阳贾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遗址、大河村遗址,从八九千年到两三千年,中原陶文化从未间断。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中原陶文化文脉有序。就是到了今天,中原的陶文化依然如天空之星,散落于各地。如沁阳的黑陶、贾湖的红陶、淮阳的黑陶、鹤壁的古陶、渑池的仰韶彩陶、新安县甘泉村古陶等。历史上,河南的陶在中国陶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博物院两大看点,一是陶瓷,二是青铜,都代表古代中国的最高水平。河南陶瓷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水平很高。仰韶彩陶、钧瓷、汝瓷、官瓷、三彩、举世瞩目,中国一流。段店窑、登封窑、巩义窑、新密窑、荥阳窑、新安窑、当阳峪窑、鹤壁窑等星罗棋布,分布于河南各地。可以说,陶瓷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是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材料的更新,中原陶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与江苏宜兴、山东、云南等地相比,有不小差距。如果扩展到瓷,河南的陶瓷与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东佛山、浙江龙泉也有不小差距。从陶瓷文化的中心、高地沦落到陶瓷文化的边缘、洼地,这个现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中原陶瓷文化产业的振兴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不管怎样,我们首先要把我们的陶文化传承好,弄清历史源流和发展脉络,认清现状,奋起直追,把中原陶文化遗产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好、发展好。这次在盆窑村看到的陶文化博物馆就很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陶器和现在生产的陶器,特别是那些历史上出现的精美作品,可以成为今天生产和学习的范本。许多好的作品其器型、样式、图案、造型、功能、制作技艺、美学意蕴都值得今天人好好学习研究。在“守正”与“创新”问题上,“守正”是第一位的,只有把过去的东西学好,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创新”。
二、适应转型
陶的鼎盛时代是农耕文明时代,也正是由于生产力不太发达,才使手工业发展达到一个很高水平。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化时代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使手工业进入一个现代化、科技化、批量化、标准化时代。陶文化产业经历了或者要经历这个三个阶段:实用、生活用品——艺术、审美用品——实用与艺术相融合的用品。第一个阶段是大众化时代,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第二个阶段是小众化时代,脱离了实用,进入了社会上层,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第三个阶段一定是大众化时代。这一个阶段是陶本质的回归,也是高层次的迈进。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让审美从小众进入大众,这是文化新时代的特征和走向。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这个转向,不能再孤芳自赏,曲高和寡,而要以大众需求为导向,生产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产品。这次到沁阳考察黑陶小镇,原来这个地方主要生产农村用的盆、缸、罐等生活用品,后来随着新材料的出现,这个行业就衰落了,生意不行了,现在大家转变理念做大鱼缸,给城里人用,销路很好,远销北京,老百姓赚了钱,改善了生活。这就透露出一个信息,当人们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就要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休闲、美食、旅游、喝茶、养鱼、养花、养宠物成了时尚。陶的产业围绕人们的生活需求做文章,这个产业就一定能够做大。所以,餐具、茶具、花器、香器、鱼缸等一定是陶文化产品开发的重点。当然,这些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也需要进行产业升级、产品升级,使产品在符合基本实用功能的同时,还看起来赏心悦目,有艺术性,有文化意蕴和文化品位。这次看到的鱼缸,都有花纹、图案、雕刻,而这些就是文化。一个普通的产品,加入文化的元素,装饰的元素,就产生了比一般产品更多的经济附加值,这就是文化和艺术的作用。
三、讲好故事
对于一件产品来说,质量是立身之本。但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好的产品如果宣传不到位,产品的销售就会受影响。“酒好也怕巷子深”,这是老百姓总结的道理。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如何有效对接,中间必须要有媒介、中介。从媒介和中介来说,比如媒体、广告、销售人员和销售渠道,这些都是整个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整个产业链来说,设计研发是第一个环节,生产加工是第二个环节,市场营销是第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创意,核心是讲好产品故事。同样是一个杯子,别的杯子可能只卖几十块钱,而汝州李廷怀的一个“龙头杯”在网上销售可以卖元,即使模仿这一款的杯子也能卖到五六百元。原因是年12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四次会议在河南郑州召开,李廷怀研制的玉青釉色“龙头杯”在众多厂家竞争中胜出,作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会议会场座上杯,所以,这款茶杯又叫“总理杯”。这就说明讲故事的重要性。另外,汤丽的手工茶壶也很独特,一浇上水,热气腾腾,故名:“蒸蒸日上”。别人一套茶具可能就是二百元左右,而她的一套“蒸蒸日上”茶具可以卖四五千元。为什么?因为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文化。故事、情调、品位、文化构成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人的眼中,送壶就是“送福”,“蒸蒸日上”意味着吉祥如意,天天向上。这一套产品的物理功能和文化寓意使产品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品牌效应。因此,河南陶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在文化创意上下功夫,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内涵,讲好产品故事,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开拓市场
文化产业既要强调文化性、艺术性,同时也要遵循市场规律。而开拓市场一定要做好供给侧改革,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把每个环节做好,把产品做好,同时要在价格、市场上做文章。不仅要适应和满足市场需要,还要创造和引领市场需求。尤其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后者更重要。陶文化产品如何与时尚文化相结合,如何与流行文化相结合,如何与青年文化相结合,如何与国际文化相结合,如何与网络文化相结合,如何与智慧营销相结合,都需要研究。年2月26日星巴克官方发售其年樱花主题系列杯,其中一款造型独特的“猫爪杯”赚足了网友们的眼光。这款“猫爪杯”在当日一经发售,就被哄抢一空,甚至有一些顾客因为抢夺“猫爪杯”在星巴克店里大打出手。原本计划在2月28日至3月3日期间每日销售只“猫爪杯”,后来被迫改为在3月1日一次性发售剩余的只“猫爪杯”。在网友极大的热情之下,以贩卖星巴克衍生产品为副业的*牛们也早就看到了商机:将“猫爪杯”原本官方售价为元的价格哄抬至原价的四五倍甚至上千元。“网红”是互联网经济下的产物,如今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网红”也由原来的“人”变成现在的“物”,其中包含的消费心理也十分复杂。从这一例子说明,陶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平台和渠道。从创意、信息、平台、物流,陶文化产业需要用新思维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包括文旅融合、产学研一体化、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等,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传承发展。
总之,中原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经济现象、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当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动力,才能实现整个产业的振兴。
作者简介:汪振*,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化产业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