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郑州,真的很大。
东至中牟,西至巩义、登封,南至新郑龙湖,北到*河岸边。
自从成为了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之后,郑州不断地扩大再扩大,从明清时期的管城老区那么大点儿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
那么,当时的郑州到底有多大呢?
01“郑州的城门——不照”
这句专属于郑州人的歇后语,隐约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线索。
为什么说郑州的城门不照呢?看了这张图,你就明白了。
这是《嘉靖郑州志》中的郑州城图。
从图中,各位可以明显地看到,郑州的东、西、南城门分别引出东大街、西大街和南大街,这三条路在图中的“十字街”处交汇;但因为北城门和南城门并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连接北城门的北大街,只在大市口处和东大街交汇。
这,也就是这句歇后语的来历。
那时候的郑州城,只有这么大。如果用现在的地图来比划的话,那时候的郑州城大概是这么大:
这样看是不是挺大的?
那我们再扩展到四环看一下:
这样一比较,是不是就“相形见绌”了。
02近代郑州的第一次“扩建”
说到近代郑州城的第一次“扩建”,应该追溯到年。
这一年,京汉铁路郑州段开始修建。
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随着大批铁路工人汇聚郑州西城外,从京汉铁路到郑州西城墙外的这一大片地方,人渐渐的多了起来,这里也渐渐地有了马路,有了房子,有了市场。
这是年的《郑县城及四关图》。
这个时候,已经是“铁路修到我家乡”的时代了。
从这个时候的地图来看,郑州西城墙外一直到铁路线这一大片区域已经发展了起来。但由于城墙的阻隔,郑州总给人一种“一半城里一半城外”的感觉。
转眼间,就到了上世纪30年代。入主郑州后的冯玉祥下令拆除了西城墙,修建了现在的“顺城街”,并用西城墙拆下来的砖头沿街盖房,用来安置从西边逃荒而来的难民和穷苦人家。
从西城墙倒下的那一刻起,火车站沿线与“老郑州”城,也就正式融合成了一体,这算是近代郑州城的第一次“扩建”了。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郑州没能保留住老城墙,确实是遗憾的,但今年,郑州将建成商都历史文化片区,希望到时候,能最大限度地重现古郑州从前的样子吧。